【笨泥爸爸】改變增創意
2016-08-05

有位工作狂爸爸,偶然看了最近播放的一齣電視劇,發覺自己跟劇中人一樣,忽略了一對年幼子女的成長階段,忽然頓悟,深感後悔,好在為時未晚,於是「的」起心肝,決心重整工作和生活時間表,抽時間好好跟孩子相處,目標是成為他們的最佳玩伴。可是,另一個難題很快出現,他發覺自己融不入孩子的玩樂圈子:「佢哋嫌我唔識玩。」他問我:「我專長是計數,毋須創意,可能佢哋覺得我悶……點樣可以吸引小朋友『侵』我玩?」
不得不承認,孩子的創意比大人強得多,同樣一件玩具,小人兒可以想出無窮的玩法,大人多數只會拋下一句:「咁都玩得一餐?」成年人也曾是小孩子,為甚麼隨年漸長,書讀多了,經驗增加了,創意不但沒有累積,反而逐漸消失?這意味着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創意不斷被扼殺,其中一個兇手,是習慣。
城市人的生活大都很刻板,每天定時上班、工作、午飯、工作、下班、休息,除了假期可以睡晏一點,生活都是千篇一律。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固定模式,腦袋毋須多想,身體也可自行運轉,生活也不會出亂子。缺乏活動和新刺激的腦筋,自然難以想出新點子,亦難以跟古靈精怪的小人兒匹敵。我勸朋友,既然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和力量重整人生,不妨順道改變一些習慣,好讓創意重啟。
創意來自改變。我以前上班要搭港鐵過海,每朝擠在那有人滿之患的車廂裏,眼前只有大量別人的肢體,我只能專心一致保持平衡,想看本書或思考人生也很困難。後來發現從住所步行十分鐘到達碼頭,乘每半小時一班的渡輪到對岸,再行十分鐘便可回到公司。計一計得失:走這條路綫須多花十五分鐘,又要多走二十分鐘路,可是在船程中可看風景、看書、沉思或小睡,甚為划算。於是從此以後,我強逼自己早點起牀,便不用再像沙甸魚般擠在鐵罐裏被運送到目的地。身體空間大了,思想空間也同樣擴闊,不少對付家中劣兒的招數,也是在那短短的航程中「叮」一聲想出來的。
改變,不一定要很大,也毋須勉強自己,小改變便可,或者說,可從小處開始改變。如何「小」法?可以「小」到很無聊,例如走路時不望別人的背脊,改注視別人的腳跟;在家吃晚飯時不是每人一碗飯,面前有幾碟餸,改以碟頭飯或自助餐形式;搭電梯到樓上幾層然後行樓梯回家;昨天我跟兒子強逼家中的貓咪着褲,開心得不得了……(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不要以為這些小改變起不了作用,當你願意踏出一小步,便有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雖然未至於即時創意大增,但肯定令你有更多全新的想法。一個古古怪怪的同類,孩子才樂意親近呢。
作者:笨泥爸爸
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網上圖片
其他文章:【笨泥爸爸】社區追蹤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