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容】高危期關顧高危學生
2016-07-28
防止自殺委員會的進度報告顯示,只有兩成自殺學生曾被診斷有抑鬱等精神病,比例偏低,相信有漏網之魚。報告建議加強識別及支援高危學生,包括培訓老師,由精神科資深護師入校等。有人批評報告的建議不是治本方法。但為了應對九月開學的自殺高危期,我認為加強識別和支援是即時可行的措施。事實上過往一些青少年自殺個案的父母和老師,都表示事前亦不察覺明顯跡象。
一般而言,自殺問題,有心理、遺傳和環境因素,而抑鬱、焦慮或重性精神病等精神健康問題,約有一半患者會在十八歲前首次病發。一般來說,青少年的抑鬱徵狀,包括在家中他們會訴說感到很疲累,並比平時睡得更多;長時間把自己關在房中,不願與家人接觸;很容易發脾氣,與父母、兄弟姊妹發生衝突。在學校裏,他們出現學業成績倒退;不能準時完成功課;功課表現變差,學習欠缺效率或有缺課情況。
社交上他們會減少與原先的朋友交往,而傾向與有抑鬱情緒的朋友結伴;部分人會試圖用酒精或藥物處理情緒困擾。
至於青少年抑鬱症的風險因素,包括:近親家族成員有抑鬱症病史;女性(少女病發率是男性的二至三倍);較敏感、情緒化和容易焦慮的人;不愉快的童年生活,例如缺乏照顧或被虐待;貧困、弱勢社群;有學習障礙或學校適應問題,例如被欺凌;經歷生活巨變,例如家人離世,患有惡疾,父母離婚;缺乏可信任的朋友;患有其他精神問題,例如焦慮症、藥物濫用或重性精神病等。
青少年沒有成年人的經驗,不懂得判斷自己是否有精神問題,或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社會對精神問題存在歧視和標籤,亦令他們不敢向家人、朋友或老師求助。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師若能增進這方面的知識,並對精神健康問題持正面態度,將有助辨識或協助青少年處理精神健康問題。
作者:張笑容
獲頭條日報轉載
其他文章:【張笑容】趁暑假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