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易子而教的妙處

2016-07-25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但卻未必是最好的老師,為何? 我們從古時「易子而教」的道理中,或可參透箇中智慧。

弟子公孫丑曾這樣問孟子: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公孫丑問孟子,君子為什麼不親自教導兒子。孟子主張父親不宜教自己的兒子,因為父親在教導過程中,會以正確的道理為本,容易出現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的情況,引發怒氣,造成孩子的反叛。當遇上父親不是之處時,更會引起兒子的質疑,傷了感情,破壞關係。因此,易子而教,將孩子互相交換來教授,或交給其他先賢來教導,則父親與兒子之間不存在教正責善之工作,可免兒子與父親關係疏遠。

現代父母為了一盡父母之責任,經常化身為語文老師、故事媽媽、音樂導師、足球教練等角色,這麼,一方面令父母自己的責任不勝負荷,另一方面亦未必能討好子女。因為子女並不期望父母是萬能,督促他們提升在各方面的能力,卻只想父母陪伴在身旁,給予支持和鼓勵,愛護及關懷。

易子而教,提倡父母找賢能之士,教導孩子知識,讓其他更有能力的「導師」代勞,使孩子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在師徒間教授與學習的過程,有別於親子關係,較少產生怒火,使孩子更容易吸收所學。事實上,在很多友群及教會的團體中,不同家長都因著彼此各自的擅長,而負責不同的興趣及主題活動, 有些父親運動了得,有些母親是烹飪能手,有些是講故事高手,更有些是能歌善舞者,因此,父母聚在一起,便產生協同效應,同時為子女找到不同方面的導師,不用自己費力,並達事半功倍之效。

雖然,孩子由他人教導知識,更為合適,但陶冶品格的任務,始終是父母的責任,因為父母的生活方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也成了孩子的階模,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所以父母仍然有身教的責任。

作者:余國健

相關文章:【余國健】跟著矛盾去教仔(中) 
     【余國健】Me世代的三大危機

熱門文章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02-03
親子教養|別與孩子硬碰硬!安撫生氣孩子的20句話
01-19
男童 連鎖壽司店 舔公共食具 店方發聲明譴責:採法律手段處理
02-05
姑侄 八仙嶺 行山失聯獲救 6歲童現低溫症徵狀 直升機送院治理
02-05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教養「痛症」:夫婦不一致|Connie Walk
2025-02-05
見證兒子以一分險勝球賽 媽媽:可貴的人生幸福|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5-02-04
泰國孤兒院探訪與家庭教育的深思|辰民爸爸
2025-02-04
做父母, 都要破 · 地獄|温成顯
2025-02-03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2025-02-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