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願是成為醫生|苗延琼

2023-01-12


Jane今年十五歲,在傳統名校唸書。因為很想選修熱門科目,中三整個學期唸書都很勤奮,終在中四可選修心儀的物理、化學及生物,還進入了精英班。不過她唸得很吃力,成績也是事倍功半。因為重重的壓力,她患上焦慮抑鬱症。

「你為甚麼要選修理科?」我問。「我想做醫生!」Jane答。「為甚麼要做醫生?」我問。「我想幫助人!」她回答。坐在一旁的媽媽馬上插嘴:「醫生,是阿女自己想做醫生的,我對她完全沒有這個期望!」媽媽一定心中沾沾自喜,自己的女兒「胸懷大志」!「幫助人有很多方法,為甚麼一定要做醫生?」我又問。「做醫生很威風,很有成就感!」Jane終於吐出心事。

我心裏想,如果Jane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就應該明白她可能因為自我價值感不足,又有虛榮感,所以希望藉由成為德高望重、救人無數的醫生,而獲得別人的尊重。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長處,不了解自己選擇背後的動機,而只是一廂情願定下目標志願,真是自尋煩惱。

其實Jane為了助人,可以做的抉擇有很多,成為醫生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我建議她要了解自我的價值和長處,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過分趨炎附勢,仰賴社會和別人給予的「光環」。因為自信由認識自己、自愛、自重開始,過分仰賴外在的認同來確立自我價值,遲早都會沮喪失望。

想要幫助別人,成為好老師也可以。想要得到成就感,也不一定要成為醫生,一個有藝術天分的人,其創作可以感染很多人,也可以令到很多人因此得到慰勉和啟發。再進一步,可以成為生意人,賺到的錢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其實執着選擇成為醫生,就是為難自己,不但為自己的發展設限,而且會留了一條窄路給自己,不但有可能埋沒自己的潛質,還令自己人生不能好好前進。認識自己,自愛自重,所謂成功,就是使自己做回自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苗延琼

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月12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苗想teen開|說了100次都沒有用|苗延琼

教育的黃金定律│加強訓練營│苗延琼

熱門文章

體罰 無助教養 更易激發反抗 禁止體罰助減青少年暴力行為逾三成!
04-04
子女即將踏入青春期 家長必學12個方法維持良好親子關係
08-08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朱慧敏 走出愛情低谷 與醫生老公拍拖時被感動:我鍾意你就夠
04-13
人間有情︳仁醫過勞暈倒 智力退化如5歲 妻獨力照顧父子10年不離不棄
09-01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不要直接說孩子錯了,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尚瑞君
2025-04-16
教養要 活在當下 |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5-04-16
戶外活動 |別讓孩子只活在螢幕裏!6個必須帶孩子出門的理由
2025-04-14
孩子情緒|教孩子認識這4種「負面情緒」 有助他們建立情緒表達力
2025-04-14
小一媽媽心得之這樣 做功課 孩子少哭鬧、家長少勞氣!|蘇飛正探險
2025-04-1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