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 | STRAW說文識字圖像化中文字卡+口訣 助SEN及非華語生學中文
2022-07-21
傳統學中文方法,經常會用死記硬背、抄寫等的低效率學習方式,但不是每個小朋友都適用,特別是非華語、SEN小朋友。中文大學有初創團隊設計中文認字卡 ,透過視覺和口訣,把字轉化成形象化句子,幫助學生認識中文字。另外他們使用字卡教學時,融入多感官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增加記憶點,加強對中文字的印象。教材與課程已獲50所學校及機構採用,並獲中大初創計畫資助約60萬元,把認字卡轉到線上學習平台,打開海外中文教育市場。
中大校友Ada曾在中文大學兒童雙語研究中心(CBRC)工作 ,研發雙語和多語課程及教具,其後開辦教育中心,發現非華語及SEN的學生的需求愈來愈大,而「生吞活剝」學習中文方式不適合他們,便計畫研發教育產品及網上課程。同為校友的Thomas緊隨加入設計和研究教材內容,將設計變成實體教材說文識字「STRAW」。
團隊在初小課程及內地的漢語水平考試(HSK)中(主要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選取500個初中文字,重新設計成字卡。「STRAW」是指Speak To Read and Write,意思是學習者可以透過一句「中英文形義提示句」,學習字形和字義。團隊在設計上,加入圖像化文字,讓老師在教學時配合動作,刺激學習者全腦及不同感官,提升學字效率。字卡背面還有筆順及筆畫,讓他們進一步認識文字。
根據字形字義製作字卡
字卡設計上,團隊採用圖象化文字配合中英文「形義提示句」,以字源、字義、字形結構、讀音、趣味性、文字的古義與現代意義相通等元素製成。以「兒」為例,圖象化文字上有小朋友的臉孔及髮髻,他們參考古義「臼」上有空隙,古義有2個意思,其一腦囟未生埋,其二有髮髻之義,助學習者理解文字。同時,下方設雙語提示句「小兒頭上兩髮髻 A kid with two topknot」,學習者通過形象化句子認字。此外,學習者以「看、聽、讀、寫、動作」多感官認讀,加強記憶力。
「看、聽、讀、動作、寫」多感官認讀,「看」看圖象化文字;「聽」、「讀」出形義提示句」;「動作」教師示範髮髻動作;「寫」可在卡背後學習筆順及筆畫。
中文字類化學習
團隊強調中文類化學習,學習者可以認識一個部件後,更容易了解更多相同部件的文字。以「土」、「王」、「玉」等相似字為例,「土」土地上建了十字架;「王」戴上皇冠成為「一土之『王』」英文形義提示為「A king over the land」;「玉」下方一點是王上手持之物,把有相同部件的文字連成故事。
Thomas指出,團隊會參考古義製作字卡,但有部分文字古義與現今意思無關,故此會重新設計。假借字如「北」,古義是「背」的意思,古人背著北面陽光務農,故需要重新設計,使用「北方」、「北極熊」概念,便把圖卡畫成張開手的北極熊,表達「北」圖象化文字。
提升學字效率
楓薈幼稚園是使用該教具的其中一所國際幼稚園,楓薈幼稚園副校長及普通話課程主任郭惠萍表示,學生大多來自非華語家庭,平日在編排中文課程時,教師會按教學主題準備多元化的素材,例如挑選故事書、印製漢字、設計小遊戲等。
校方一年前,加入「STRAW」字卡配合到課堂遊戲中,並把字卡送給家長與子女在家學習。字卡中有圖象化文字、英文句子,有助他們了解當中文字的含意。
經過一年時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進一步提升,他們會在課堂上主動向老師發問「這是甚麼字?為何第一筆是這樣,第二是那樣?」郭老師認為,與學生一來一回的對答,無形中加強了小朋友學中文的信心。現時學校K1-K3也有使用字卡,而高班學生的學習效果最顯著,字卡上的筆順數字吸引學生,他們可以自己操控書寫工具練習寫漢字,更全面有效地認識和吸收中文知識。
撰文:曾樂瑤
攝影:梁劭臻
部分圖片服訪者提供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