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等我做吓 靜觀 先!」 截然不同的呼吸練習結果|教育心理學家心小姐
2022-05-04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在近兩年反覆的疫情中覺得失望、疲勞和煩躁。坦白說,在紛擾越甚的世界裡,我也在尋找能更有效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
自二月起,我終於有機會深入學習「 靜觀 」(Mindfulness)。你有沒有聽過 靜觀 ? 是呼吸打坐嗎?佛教徒才會做?—- 讓我先分享兩個個案。
學生1 – 懂自我調節的男孩
Patrick就讀小一,是百分百的飛機迷,被懷疑有ADHD和自閉症。他的性格開朗友善,評估前手舞足蹈地與我分享興趣。由於這是初次面見的傾談時段,我讓他盡情表達。
Patrick越講越興奮,語速增快,動作也更誇張… 突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兩臂在身旁由下往上畫了一個圈,然後雙手合十在胸前,鄭重地說:「等我做吓靜觀先!」。
坐在對面的我十分驚訝,第一次看到年紀這麼小的學生在沒提示的情況下,透過呼吸調整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凝視著Patrick閉起雙眼、認真、安靜地做了幾下深呼吸,我的心充滿莫名的欣喜。
Patrick張開眼睛,明顯平靜了一點。我問:「邊個教你靜觀㗎?」
Patrick:「我幼稚園老師有教我哋靜觀呼吸,我成日都用㗎啦!」
看到他神氣的表情,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教育的應用
是的,不少本地及國際學校已把學習靜觀納入課堂之中。 為什麼? 當然是因為有好處。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長期的靜觀修習能影響腦部四個部位的結構,達致以下益處:
– 加強調節情緒及自我關懷
– 增強短期記憶力和學業成績
– 提升注意力及執行功能
– 減低行為問題
– 有利發展同理心和人際關係
– 減輕抑鬱、焦慮、疼痛、成癮等
學生2 – 不能放鬆的女生
Beth是位有強逼症和焦慮症的高中生,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連洗手也要用上40分鐘才滿意! 除了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我也有為她提供心理輔導。
Beth總是喋喋不休,思緒紊亂 —- 她說近期心神彷彿、溫書後什麼都記不住、晚上不停發夢。當我們提到鬆弛練習一般有助減低焦慮症狀時,她說想試一試。
我仍未成為靜觀導師,只可以陪她做簡單的呼吸練習。我用電腦播放一個「3分鐘呼吸練習」的影片,由一把溫柔的聲音指導我們…
不到一分鐘,Beth伸手直接把影片按停,面露痛苦的表情喊:「對唔住,我頂唔順!我成身好痛、好熱!」
Beth的經歷並不罕見。現代人生活忙亂,壓力很大,身體發出的警號不時被忽略。平日處理大小事務時尚能分心,一靜下來觀察身體,方感受到身體強烈的不適。
Beth的眼神充滿不安與恐懼,卻費力忍住。 我心知不妙,立刻問:「你依家係咪panic attack(恐慌突襲)?」
Beth知道我看穿了,也不再隱瞞:「我透唔到氣!我覺得我會死…」
感恩我知道Beth的喜好,馬上放一張白紙在她面前,叫她畫她最喜歡的動漫人物。她起初拒絕,怕自己畫得不好。我溫柔且堅定地說:「你畫啦,我想你專注過程,唔係結果。」。
Beth動手畫… 一兩分鐘後,終於平靜下來。
學習靜觀的方法
Beth的個案印證了一個事實:雖然靜觀修習很有效能,也具科學實證,但它並不適合所有人。
我正閱讀我老師寫的入門書籍《靜觀自得》,非常同意其中一句 —-「凡是有效能的東西都可以有害」。
若只想保健,而且輔助資源充足(如書籍、app等),自學靜觀可能是不俗的選擇;然而,如果條件允許或有情緒需要,則宜上由專業導師帶領的課堂。市面上的靜觀課程頗為參差,要小心選擇。
說到底,靜觀是什麼?
創辦人把靜觀定義為「來自有意的、在當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他在課程內容中避免宗教元素,希望能普及予更多有需要的人。
靜觀是一個難以用言語解釋,需要親自體驗的概念。對我而言,它是積極的生活態度,而呼吸練習是其中一個紮根的過程。
不管大家覺得靜觀如何,當中兩個概念對所有人皆是不錯的提醒:
- 人如果能靜定下來,思慮會更周全,做的決定會較好
- 每天應該預留時間,滋養自己的身心
希望我們都能多關顧自己,安然度過面前的難關。
註:為保障學生的身份,文中的個人資料經過改動。
作者:教育心理學家心小姐
Facebook: 心小姐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