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消息|理大團隊前綫抗疫 助醫院做核酸化驗

2022-03-16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前線醫護人員疲於奔命,以往專注於基因測序,追蹤感染源頭的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決定在「抗疫戰」轉移陣地,到醫院支援 核酸 檢測工作。有參與行動的研究員指,現時檢測比追溯「傳播鏈」更重要,願意長時間工作,盡快處理樣本,以達到「早檢測、早治療、減低死亡率」。領導團隊的理大教授蕭傑恒認為,研究與臨牀化驗能夠互相影響,相信為研究員提供龐大的科研經驗。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帶領的化驗團隊,曾在第五波新冠疫情初期,以基因測序技術,尋找患者的感染源頭,以截斷「傳播鏈」。然而,隨着疫情惡化,本港每日新增確診者數以萬計,蕭傑恒坦言,現時再作基因測序已意義不大,加上留意到醫院缺乏檢測人手,遂決定暫緩原本正在進行的基因測序,與團隊的註冊醫務化驗師,轉戰到醫院參與核酸檢測化驗。

每日處理逾千樣本

他的研究助理盧穎曦更率先「走上前綫」,上月初開始在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的實驗室,協助化驗工作。她指自己是首次參與核酸化驗,面對龐大的樣本數量,難免感到困難及挑戰,「現時實驗室每日要處理逾千個樣本,疫情高峰時更達四千多個,頭幾天工作比較無從入手。」幸得同事們耐心地指導,她在短時間內已掌握各項核酸化驗的程序。被問到會否感到辛苦,她稱本來取得醫務化驗師資格,就已打算將來到醫院參與化驗工作,早有心理準備,現時每日工作約九小時,處理數十個樣本。

盧穎曦提到,在化驗過程中還要注意細節,以免結果錯誤,包括要為檢測人士逐一核對資料、避免樣本因交叉感染而影響結果等,「我們的使命是快速而準確地,向醫生報告病人情況,讓病人得到最妥善的治療。」她解釋,現時抗疫最重要是「早檢測、早治療、減低死亡率」,亦是促使她「上陣」的理由,「作為合資格的醫務化驗師,應該要到醫院幫手,應付龐大的檢測量。」

臨牀經驗融入科研

除盧穎曦以外,蕭傑恒透露,團隊亦有三至四名合資格醫務化驗師,已申請到醫院參與核酸化驗,正在接受身體檢查。他強調,研究人員走進臨牀範疇,可運用研究經驗,提升臨牀化驗的效率,日後也能把臨牀經驗融入科研,讓研究更為「貼地」。至於他本人因專注於教學及研究,遺憾未能參與化驗工作。

蕭傑恒續稱,團隊須監測會否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例如在歐洲便發現了Omicron及Delta合成的新病毒,而疫情緩和後,亦須重新以基因測序技術找出「傳播鏈」。他認為,新冠疫情讓醫務化驗師,受到更多重視及關注,「有學校希望我們能為學生講解職業詳情,或能吸引更多人入行。」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疫情消息|香港都會大學師生參與抗疫工作 林群聲:繼續跟社會齊心協力

熱門文章

升中派位2025︱全港英中學額9720個 平均4.75人爭一位 校長倡選校可較進取
04-10
王錦輝中小學 小一簡介會驚現高價黃牛票 學校回應:將在網上分享內容 杜絕黃牛
04-12
教育局削下學年幼稚園資助額1.1% 議員料學校會申請加學費
04-10
北上注意|強對流暴風雨料周六殺到 香港往返廣深珠客船幾近癱瘓(附時間表)
04-12
搭飛機坐窗口位拒絕讓座男孩 女子被拍片批評「無同理心」壓力過大被逼辭職
04-11

AI教學 ︳嶺大 舉辦「大灣區教育創新科技研討會」 探索生成式AI於高等教育領域應用
2025-04-10
大專|理大浸大醫學衛生相關學科修讀人數增 每名學生每年平均教學開支16.6萬
2025-04-07
城大與劍橋合作 攜手推出兩校亞洲區規模最大全球研究合作計劃
2025-04-01
VTC|IVE學生研發「太陽能風樹」推動高效可再生能源應用
2025-03-24
大專|20名大專院校學生獲頒 傑出服務獎
2025-03-24
中大 ︳與哈佛合作研發新藥物製劑方法 助提升心血管疾病、腫瘤科多種藥物功效
2025-03-20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