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入學 | 叩門的三大Myths及Realities | 趙榮德
2021-05-10
本年度小一,將於六月二日至三日放榜,趁還有時間,和家長談一些「叩門」的迷思myths和事實(Realities)
第一個迷思是「叩門」「有賓主之分」,校長為主、家長為賓,「事實」上,「叩門」是設有賓主之分的,校長和家長是同起坐,這話怎麼說呢?
試想想,在整個官津小學派位過程中,校長有取錄學生的權力嗎?在「自行分配」與「統一派位」兩個階段,取錄學生的權力,是緊緊的握在教育局手上,校長只是替教育局計算申請者的分數,然後便是呈上教育局,由教育局作最後決定。換句話說,小學校長在小一收生整個過程,完全無權收生;直至「叩門」,家長前來懇求他一個學位,校園才感覺自己是個校長,因為他那時才有權取錄自己喜歡的學生,派發學位給自己滿意的申請者。
從以上角度來看,就算家長不是一個「造皇者」(King Maker)也是個可以與校長同起同坐的重要人物,所以家長往心儀小學「叩門」,應該以「平常心」行事,不用卑躬屈膝把自己矮化!
第二個迷思是「叩門」是「為派得差的學生而設的」,派得好的學生可以不用理會,因為好是沒有上限的,派得好的學生,可以去更好的學校「叩門」,而派得「更好」的學生,也可以去「超級好」的學校「叩」。例如有些被派去循道學校的學生,想讀得更加好的家長會帶小朋友去油麻地天主教小學「叩門」,而派了去油麻地天主教小學的學生,家長亦可以帶小朋友去喇沙小學叩門,而女的,可以去嘉諾撒聖瑪利學校或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叩門,為甚麼可以這樣做?因為「叩門」這個制度是非正式的「not formal」,沒有限制,不分區域的,所以可以越級挑戰,當然,家長亦應量力而為,因為好高騖遠是有危險的!
第三個迷思是「叩門」「只考面試」,不考筆試;「事實」上不少小學「叩門」是先考筆試,再考面試的。你會問:為甚麼有這個現象;答案是面試難以決定學生的質素,「筆試」加面試才可以。雖然我曾聽過有一名小學校長說只需和小朋友傾幾句,便洞悉他的質素,如果是真的,也只能說該校長有個人天賦,大部分校長只會被小朋友的衣着、口才、禮貌及反應吸引,小朋友的內在質素卻被忽略。而在質素,一家要用長時間的筆試,才能「呈現」出來,所以我可以概括的說:「面試」考乖仔,筆試考叻仔,這幾年比較多小學捨面試而用「筆試及面試」考,表示校長想收多些叻仔!
替家長解除三個叩門迷思後,家長可以自由自在為子女準備去心儀小學「叩門」,下次會教家長作最佳叩門準備!
作者:趙榮德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