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Tsang】傳統私小的使命
2016-02-23

在以往官津小學以外只有私立小學的年代,私立小學為家長和學生提供進度較快和較深的課程。當年仍以學能測驗作為學校間學術程度的比較基礎,就讀這些私立小學的學生,擁有較穩健的學術基礎之餘,亦藉此在升學上獲得較大優勢 (前題是學生跟得上學校的程度)。
擁有連繫中學可直升
入讀這些傳統私立小學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當中大多數學校,有相關連繫的中學,故此入讀小學,已經可以免卻隨後升中的煩惱。在當時仍未有「一條龍」辦學模式出現之前,保留學位機制是唯一可以保證原校升中的途徑,讓校內大多數有能力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有關機制升讀直屬或聯繫中學。
私小角色被明顯淡化
但隨著取消學能測驗、以及派位組別由五變三等措施推出之後,明顯淡化了傳統私立小學在學術上突出的表現。同一時間,引進活動教學和「一條龍」辦學模式等亦為私立小學的地位帶來巨大衝擊;多元化學習模式給予有不同要求的家長更多選擇,令傳統私立小學的吸引力較以往遜色。
政策改變削弱中學表現
另一方面,自從升中的「自行分配學位」階段進行改革後,除了大幅度增加有關名額外,亦讓可申請的中學數目由一間增加至兩間,大大提高了獲其他中學取錄的機會,導致不少成績最優秀的直屬或聯繫小學學生出現對外流失的現象,導致有關中學收生質素降。
定位轉變但優勢仍在
雖然形勢上這些私立小學可能難以重拾昔日的光輝,但他們無疑為學生提供了非常穩妥的學術基礎,絶非一般學校可以媲美。雖然現今不少家長期望子女可以在校內作多方面嘗試,而並非只限於學術培養;但現實中較簡單的傳統學校課程,其實對於在同樣學習環境中長大的家長們,反而更易適應和配合。重點是,能力許可的學生,可以善用因就讀傳統私小而來的較充裕課餘時間,發展其他興趣,而不限於學校提供的選擇。
作者:Ia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