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慧】BB也有創傷記憶

2019-12-20


很多父母認為創傷壓力事件如目睹或經歷家庭暴力、家庭糾紛、忽略照顧、醫療創傷/手術或各種意外等,不會影響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及認知能力的嬰幼兒。父母們都會錯誤地認為,孩子長大後也沒有就有關壓力事件發問、描述或表達任何意見,他們都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因此不會受該事件影嚮。其實年紀小至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已經能夠感受情緒。而且嬰幼兒需要照顧者給予照顧及愛護來滿足安全感的需要,如家庭經歷創傷事件,嬰幼兒因受父母情緒的影嚮而較難建立安全感。這些創傷情緒記憶會儲存於身體及腦部,令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社交問題、行為問題及發展遲緩等。

曾接觸一對父母於初為人父母時,因雙方未能適應與互相協調當父母的角色,經常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及後夫婦經過輔導,關係有所改善,但女兒除了面對發展遲緩外,其情緒更大起大落,而且每次只要聽到父母談話,便會驚慌尖叫並要求父母立即停止對話。又有另一對父母於兒子嬰幼年時期因不懂處理孩子情緒,會於孩子哭喊時大聲喝令停止,又會將其留於房間內獨處。即使父母其後醒覺打駡只會令情況更差,並努力學習處理情緒方法,每當孩子出現情緒時,父母均耐心回應情緒及陪伴兒子,但兒子總是凡事對抗,只要稍為不合心意時便會情緒失控。

父母因為不明白孩子受創傷經歷影響而苦惱為何孩子會如此失常,又會不斷質疑是否自己雖然努力改善但仍然用錯了方法。其實正正因為嬰兒時期,孩子沒有認知能力理解所發生的事,也沒有語言能力去表達自己的不安,所以情緒記憶更容易累積及儲存而無法抒發,即使長大了也未能理解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不過可幸的是,孩子其實有能力透過遊戲而處理自己混亂及複雜的情緒。曾經有一位五歲女童,因出生時腦部有先天性水瘤,於一歲多時需要做手術切除。雖然父母從未提及有關手術,但女童不斷重複玩照顧生病BB的遊戲,更於其中一次用電鑽為BB頭部進行手術。當經過不斷重複透過遊戲整理感受後,女童雖然仍然會有情緒,但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及感受,令父母能夠明白及提供相應協助。

孩子的情緒總有原因,如果孩子的情緒總是很壞,父母可以嘗試了解孩子從媽媽的肚子至長大後的經歷,如有需要的話應盡早尋求協助。

 

作者:陳子慧

家庭動力 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

www.familydynamics.com.hk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章:

【陳子慧】預防創傷的情緒急救 

【陳子慧】作個比孩子更堅強的父母

熱門文章

親子教養|兒童心理學家教你三句K.O.小朋友「嬲嬲豬」
03-18
正向教育|別一味只向孩子Say No!5個方法助父母更好傳遞教養信息
04-20
孩子很 自私 怎麼辦?|何基佑
04-08
梁家輝孫女正面首曝光 8個月大超可愛表情多多
04-20
林盛斌 三女文武雙全 體操/鋼琴/豎琴均奪冠 Bob嫂分享育兒心得
04-14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正向教育|別一味只向孩子Say No!5個方法助父母更好傳遞教養信息
2025-04-20
育兒漫畫|孩子有這些行為 有可能是「心理過敏」|牛媽彭小蹦
2025-04-20
你是「衝動教養」還是「尊重教養」?|鄭涵櫻
2025-04-18
不要直接說孩子錯了,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尚瑞君
2025-04-16
教養要 活在當下 |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5-04-16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