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或藏隱患 冷熱不穩容易病
2015-12-28
染病很多時伴有發燒,引致發熱的疾病眾多,例如急性短期發熱多由感染所致。發燒模式、度數及伴隨的病徵都可反映病情嚴重性,求醫服藥退燒外,查找背後成因以防隱患,更為重要。
流感多有突發性高燒
發熱不一定代表有病,可能只屬自行調節體溫,方法包括出汗、發冷、發熱等。每人正常體溫略有不同,且受許多因素如時間、季節、環境、來經等影響,一般平均正常體溫為36℃至37℃。以口腔溫度為例,發熱程度可分為:低熱/37.3℃至38℃、中熱/38.1℃至39℃、高熱/39.1℃至41℃、超高熱/41℃或以上。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臨牀診症時最重要是了解發燒模式,是突然出現?多少度?持續燒還是「燒下退下」,同時有否其他病徵,常見的過濾性病毒感染,即流感或一般傷風,後者可能有輕微發熱,流感則多有突發性高燒,伴隨發冷發熱、周身痠痛、骨痛、喉嚨痛及咳嗽,鼻水反而不多。
愈高熱愈病重?
不同病菌引致發燒的溫度各異,但不一定愈高燒病情愈嚴重,譬如肺炎、腦膜炎、中耳炎等多會發高燒,但一些自瘉性較強的疾病如手足口病,病童可發高燒,而病情影響及嚴重性則較肺炎、腦膜炎為輕。
發燒常見原因包括受病毒、細菌感染,一些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淋巴癌也可維持較長時間發熱。藥物反應及接種疫苗亦為發熱原因之一。林永和指,應留意會否還有其他不適,例如腸胃炎發燒會伴隨嘔吐、腹瀉,如「燒下退下」、周身骨痛又沒其他特別徵狀,可能未必是普通傷風或感冒,應求診或驗血才可確診。
兒童特殊個案
「有些幼童雖發高燒,卻全沒傷風咳,仔細檢驗才知道是尿路炎,部分嬰兒甚至患有先天性尿液倒流而致發熱,很多時可能要驗小便及血液才可確診。」很多病毒都可令人發燒後出紅疹,如德國麻疹、水痘等,最典型的是玫瑰疹,「病童可發燒至39℃、40℃,沒太多病徵,發熱時亦可很精神,這種玫瑰疹可高燒至第三天便開始出疹,出疹後就即退燒。」林永和說。
持續不退燒應入院
六歲前孩子若發高燒,有機會出現抽筋,類似羊癲症,這情況要靠醫護評估是普通發燒抽筋,還是羊癲症抽筋。一般傷風感冒其實沒藥醫,通常開退燒藥改善徵狀,若病源屬細菌感染會處方抗生素,如為流感會用「特敏福」。林永和說︰「如服用普通退燒藥及消炎性退燒藥後,持續兩三日仍不退燒,可能需要入院治療。」
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