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父母的誠信

2017-11-30


在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做過一項棉花糖實驗,證明小孩子愈能自制及忍耐,不吃掉眼前的棉花糖,而能夠等待第二粒棉花糖來臨,長大後會有更大成就,包括學業、自信心及社交等方面。但到底甚麼影響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所決定?

為了找出答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大腦及認知科學副教授Celeste Kidd在2012年,帶領研究團隊找來二十八名三至五歲的幼童進行實驗。實驗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幼童被分為A、B兩組,並分別帶往不同畫室,讓A組身處信任的環境,B組身處不信任的環境。第一部分,研究人員同時給A、B組幼童一些舊且短小的顏色筆用來製作圖畫,然後又請他們等候一會,讓他去拿一些又新又大的顏色筆給他們。兩分半鐘後,研究人員向A組的幼童,說是記錯了,根本沒有新的顏色筆,但同時提供了新的畫具給B組幼童。

第二部分,A及B組幼童的枱上都有細小的貼紙,研究人員說需要離開一會,去拿好的貼紙給他們。同樣地,A組幼童的期望再次落空,而B組的幼童卻獲得貼紙。

第三部分,兩組幼童同時進行棉花糖實驗,測試他們的自制及忍耐力, 最後,A組的幼童平均等了三分鐘,而B組卻等了十二分鐘,比較當年Walter Mischel博士的棉花糖實驗中,幼童平均等了六分鐘的增加了一倍。

上述的研究結果證明了後天的環境,即幼童是否在可信任的環境長大,足以影響他的決定 —  要等待還是要即時滿足。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誠信,能否給孩子有足夠的安全及信任的環境,確實影響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以致完成目標。筆者相信很多時父母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被自己的情緒牽動所致。當父母激動時,會收回對孩子的獎勵,或臨時另加要求,孩子做到了才發出獎賞。有時更為了阻止孩子不良的行為,而作出空洞的威嚇。例如當孩子沒有執好玩具,父母便說稍後會將之扔掉;當孩子賴牀時,父母便說不帶他回校或預言必定會遲到等,但最終壞結果都沒有發生。

訓練孩子,由父母開始,認真地對待自己向孩子的承諾,使孩子看到預期的結果,不但增加了幼童的自制力,還確立了父母的權威及孩子對自己的尊重。

作者:余國健

相關文章:

【余國健】哪有不動氣的父母

【余國健】是家庭不是法庭

熱門文章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親子教養|別與孩子硬碰硬!安撫生氣孩子的20句話
01-19
見證兒子以一分險勝球賽 媽媽:可貴的人生幸福|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02-04
姑侄 八仙嶺 行山失聯獲救 6歲童現低溫症徵狀 直升機送院治理
02-05
同住女兒私自買樓被查出 連累7旬媽媽要於2月底搬離 公屋 單位
01-24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教養「痛症」:夫婦不一致|Connie Walk
2025-02-05
見證兒子以一分險勝球賽 媽媽:可貴的人生幸福|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5-02-04
泰國孤兒院探訪與家庭教育的深思|辰民爸爸
2025-02-04
做父母, 都要破 · 地獄|温成顯
2025-02-03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2025-02-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