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 Chu】面對批評 父母不必過份自責
2017-05-31

父母有一種恐懼,叫做別人的批評。
無論是善意、惡意或無意,從親戚朋友、老師或陌生人口出,對作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其子女行為的批評,都會耿耿於懷,甚至感到受傷疼痛。我們用盡能夠控制的能力,去避免再次遇到這些傷害。
最近,就有好幾個朋友告訴我,不會再在公園繁忙時間帶子女去玩耍。
因為他們的孩子只得兩三歲、性格比較活躍,正值學習和別人相處的時期,所以未能準確拿捏怎樣合作,難免會和公園其他小孩有爭玩和爭執的情況。有時,幸運遇到理解的父母,能夠懂得善意地調停,輕鬆地化解孩子間必有爭拗。不過,也有一些家長只着眼錯處,而沒有考慮小朋友的年紀,把問題放大,對他們作岀狠狠的批評:
「乜你咁曳打人!」
「你好無禮貌,你唔知道要排隊咩?」
「你媽媽無教你守規矩咩?」
「咁冇家教,唔好同佢玩!」。
另有些父母朋友告訴我,在參加長輩親戚飯局之前,會預先對子女一番訓示,避免他們因偶一不慎的佻皮行為,隨時中靶。不過,往往因此而增添大家不少壓力,結果更會弄巧反拙。
通常來自長輩親人的批評,用詞都相當尖銳直接, 比公園旁人的説話,更具雙倍殺傷力:
「你點教?佢咁大個都坐唔定。」
「佢而家仲唔識呢啲嘢?咁冇用㗎!」
「你好快啲教佢!細路仔唔可以縱!」
「點解佢仲唔識叫人?」
「咁容易喊,咁醜怪!」
「咁大個都唔識禮貌,失禮死人!」
孩子聽見,當然不高興。但長輩對父母的間接批評,威力更加巨大,足以令他們懷疑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家長,或盡力要子女去表現,證明親友的不是。不過,當父母有這樣的反應,反而導致一家壓力升級,大人細路也不好過。
尤其父母要帶孩子去參加比較傳統家庭的聚會,或到需要應酬很多親戚的飯局中,當大家感到壓力需要表現的時候,反而會呈現一個不太真正的自己。這些情況,會令孩子感到不安全,所以更不會表露平日真正的表現,開朗健談的小子可以忽然變得害羞寡言,或容易哭鬧,因而惹來更多被親朋戚友批評的機會。
面對這些批評,很容易令父母迷失,失去對管教兒女的信心。當我們把別人的批評照單全收,成為對自己的負評,並且深信不疑時候,就等於審判自己,把自己定罪,然後以「失敗的父母」罪名把自己收監,一旦監禁在自責的情緒低谷中, 久久也不能離開,也會失去能夠分辨問題的自由。
其實並非所有批評都是負面的,今天父母都需要很多善意忠告,去幫助孩子成長。不過,要小心把社會和別人的期望,作為量度自己及子女的標準。因為很多傳統文化的標準,和孩子的成長發展並不一致。
六歲前的小孩是學習待人接物的重要基礎階段,孩子需要機會不斷學習對自己行為負責,父母亦要練習怎樣教導子女,大家在社區、會所、公園、飯局等場合,應該給予父母孩子更多包容和支持,讓小朋友可以充滿恩典地成長。
如果要按照很多傳統的期望,要歲多小孩會坐定,兩歲小孩不爭東西,三歲小孩不問「為甚麼」,要孩子要坐定、合作、不發聲才算乖,那麼和現在香港的情況都沒有分別,最終會沒有進步、沒有突破、沒有甚麼可以達成,因為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
其實,認清孩子的成長需要才是有效的準繩,令我們準確地看到自己及子女的不足,才會謙卑地接受建設性的批評,認真作出改變。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軌道都不同,學習與人和好相處所需的時間亦各異,不合作的行為總會不時出現,當父母能夠接受及明白,人言並非一定可畏!
作者:Esther Chu
文章獲 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 Go Kids 授權轉載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相關文章:
【Esther Chu】當假期活動也變成比賽 孩子會快樂嗎?
【Esther Chu】我不需要兒子用成績取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