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九月一號新挑戰
2016-09-05
九月一號,在面書上看到不少朋友的帖文,特別是有剛入學的三歲豆丁,升小一或升中一孩子們的家庭,都有父母陪伴上學的溫馨相片或影片。見到一張一張燦爛的面孔,真惹人羨慕。隨著新學期開始,孩子將遇上更多新事物,剛入學的小人兒會面對社交、自理、與父母分離等方面的考驗,升小一的孩子需要面對新的社交圈子,新的學習環境及要求,新老師的授課方式等轉變。
誠然,成長為孩子帶來不少挑戰,挫折及困難,要緊的是,若孩子失手或犯錯時,父母須要給予支持、安慰及鼓勵。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成長路上的同行者,而不是操控者。當孩子跨過一道又一道的屏障時,真正的滿足感才會伴之而來,帶來成長的喜悅。筆者曾對孩子問道:「寧願自己溫習,拿取80分,還是由父母協助溫習,而取得100分。」孩子豪不猶豫回答:「當然是自己溫習拿到80分啦!」孩子還算爭氣,不會盲目地追求高分數,而依賴父母代勞包底。
在暑假完結前一天,在球場旁遇上一位升中二學生的母親,她正為孩子的暑期作業「對答案」。不錯,是中一的暑期功課,母親因不想孩子浪費時間改正,因而「下苦功」,幫助孩子。改正,其實是學習過程之一,讓孩子自己從經驗中學習,才會深刻。忘記帶功課回校,抄錯題目,帶錯書,算錯答案,是屬於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究竟問題的擁有權(Problem ownership)誰屬?又記起一位小一新生的母親,曾提及孩子向她反映,覺得升小一後的生活不開心,因為媽媽每天都不斷催促自己,不但少了故事時間,而且再看不到母親的笑容。
心理學家何念慈女士,去年出版了「九月一號焦慮症」,提醒一眾家長在教育制度的壓力下,需要下定改變的決心,停止這場洗腦戰役,才能免疫於這種都市情緒病。為此,父母須要抗衡三個觀念:
第一、沒有某些東西,孩子便不夠好。
第二、爸媽的選擇,影響孩子一生。
第三、若沒有在黃金期做好,孩子也就永遠失去機會。以上觀念有其道理,但肯定不是真理。若家長奉為聖經金句,肯定會為孩子疲於奔命,被不斷移前的起跑線所愚弄,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使家庭上下都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弄得團團轉。
自從吳局長提及「回家零功課」之後,潮流似有逆轉之勢,減功課量之聲此起彼落。在此,筆者祝願莘莘學子們,有多點自主空間,發呆也好,閱讀也好,遊戲也好,這正是健康成長的必然要素。
作者:余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