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泥爸爸】社區追蹤小精靈
2016-07-29

盛夏夜,氣溫依然徘徊在攝氏三十度高居不下,就算有點風,在室外走幾步,熱汗仍透衫滲出。可是,這幾天晚上,樓下公園卻愈夜愈多人,不奇怪,因為我們一家三口也在其中。
上星期剛說過尋找小精靈的手機遊戲不知何時開通,隔日官方便宣布香港人有得玩。上午遊戲剛上架,滿街滿巷已出現一些拿着手機「頭岳岳」的人,行行企企,企企行行,手指在屏幕上撥幾下,嘴角向上揚,然後繼續行行企企,這些肯定是新進的精靈獵人。
手機、小精靈,加上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饑渴感,果然厲害,除了街上出現一群群尋找精靈的人,來到放工後的晚上,情況更誇張。平時入夜後通常靜悄悄的公園,是夜忽然站滿「低頭一族」,大家都在努力尋找黑暗中虛擬的小動物,忽然有人低呼一聲:「這裏有!」立即有人靠攏過去用手機努力搜索。這樣人潮來又去,公園人流竟比得上中秋節的鼎盛。
看到如此洶湧的形勢,是好?是壞?有人只想到「瘋狂」和「沉迷」兩個詞語,大皺眉頭。我呢?既然上次說過父母可利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乘機「籠絡」他們的身心,就抱着「先入地獄」的決心去探一探,立刻下載來玩。
玩了一會,便發覺這遊戲其實是一個現代版的社區追蹤遊戲。大家年輕時大概都曾參加這種活動吧,就是主持人先給各隊一個提示,參加者要解開謎題,到答案指示的地點尋找下一個提示,經過所有checking point後,最先到達終點的一隊便獲勝。這種追蹤遊戲來到2016年,進化成利用衞星定位系統,通過手機到各個虛擬點尋找小精靈罷了。
舊版遊戲目的是讓孩子在社區到處走走,認識身處的環境,並在過程中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新版遊戲原來也可以。兒子下載App後,晚上竟要求我一起到樓下捉精靈,連一向懶運動的媽媽都給他扯下去。在搜索期間,居然發現不少我們平時沒留意的景點。在這區住了十多年,今天才知道公園裏有一個雕塑石陣,某家餐廳門外原來有一幅頗精緻的壁畫(我在公司附近發現一個在工廠大廈之間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小公園,被標註為「格鬥道場」後,午飯時間竟熱鬧起來);另外,孵化精靈蛋要步行,這夜我們一家便罕有地用腳走了兩公里路。在尋找精靈途中,我見到不少家庭組合式搜索隊,大家更會交換情報,說哪裏哪裏遇過一隻得意的車厘龜,哪裏哪裏又有一隻罕有的化石飛龍,人際距離忽然縮短了。
很多父母埋怨子女老是窩在家中偷懶,希望他們多點外出走走,想不到最後還是要靠手機。不過凡事皆有正反兩面,有動力令孩子離開comfort zone,其他問題可慢慢想辦法克服。
作者:笨泥爸爸
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網上圖片
其他文章:【笨泥爸爸】食住捕捉精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