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少有以英文為主要教育語言的津小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打造以人為本的Happy School|梁永樂
2024-01-17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低迷,但對於追求快樂,卻又舉棋不定,教育界的Happy School即是一例。愉快學習好不好?「學習時愉快,將來升中派位就不愉快!」、「細個只識開心,長大就不懂得面對人生的痛苦!」這些質疑有時不止來自家長,也來自校長和老師。最近收到一間Happy School報喜,說今年全港系統性評估成績下滑之際,他們表現不跌反升,請我幫Happy School平反一下。
這間學校本身的定位已經很特別,雖然是津貼小學,但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入讀的學生來自多個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西區的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校長宗藹雯對Happy School的定義是「人本教育」:即是重視建立關係、尊重小朋友本性:「我們不會講『照顧學習差異』,因為有差異,即有高低;我們講『照顧學生獨特性』,然後加以支持。」
香港學校照顧學習差異的方法,有時的確相當公式化,例如一級四班,成績較好一半被編入兩班;另外一半就編入其餘兩班,有些學生的小學生涯,就是在「天材」和「庸材」世界之間徘徊……
如何打破這種公式?宗校長十多年前試行按學生的學習特質分組。在中、英、數主要科目,會主動發問、喜歡自我挑戰的學生,會被編入一組;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和老師額外照顧,才能夠投入學習的學生,會被編入另一組。加上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時一級三班學生,會被分為四組。
十年多前的試驗,成效不是一朝一夕見到。但經過三年疫情,宗校長發現學生復課後較容易適應校園生活:「疫情期間,我們注重和學生建立關係,照顧他們的社交和情緒需要,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也鼓勵他們分享。」
學校今年全港系統性評估成績逆市上升、尤其是中文口語表現,突破了英文小學的中文口語難點,近年亦越來越多直資和國際學校,邀請宗校長推薦學生報讀,證明建立了良好關係和信心,學生就會反過來向你「交功課」。
Happy School的另一大迷思,是小朋友開心得太久,面對逆境會否應付不來?宗校長分享另一個小故事:學校足球隊最近與中西區一間直資名校對壘,上半場落後於人,同學仔的心怯了下來,後來經教練鼓勵,拿出勇氣打一場逆境波,竟然反敗為勝:「快樂的人生不是沒有挫折,而是讓小朋友知道,經歷挫折後,還有人願意支持你。」
學校今年將與中西區另一間天主教小學——聖嘉祿學校,共同推行天主教價值的人本教育,這種教學模式要輸出容不容易?這就是宗校長的下一場實驗。
作者:梁永樂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