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氣 ︱暴露室外提防 低溫症 ! 4個明顯症狀+改善方法
2023-12-19
寒冷天氣 持續,如果低溫的環境下暴露太久,身體熱能大量流失,容易造成「 低溫症 」!當中小朋友亦有機會出現低溫症,能量儲備較少、散熱快的嬰幼兒更是高危。台灣急診醫生 翁梓華 曾針對「低溫症」,於社交平台分享症狀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4種令 體溫下降 的途徑
翁梓華醫生指,主要有4種途徑令 體溫下降 ,包括:傳導、對流、輻射、蒸發。以下是體溫散失的原理及急症室常見的情境。
1. 傳導
原理:身體直接接觸低體溫物體,令身體的熱量流失。
常見情境:登山者覺得熱,躺在冰冷的石頭上。
2. 對流
原理:流體(例如空氣與水)的流動,將體溫帶走。
常見情境:在寒冷而大風的環境,造成熱量快速散失。
3. 輻射
原理: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失到環境中。
常見情境:沒有風及不潮濕的夜間外出或露營,令熱量快速散失。
4. 蒸發
原理:汗水或呼吸的水氣,將熱量帶走,每1克約可帶走600卡路里的熱量。
常見情境:登山時,身體處於缺氧狀態,流汗、呼吸頻率增加,造成熱量快速散失。
在急症室的個案中,往往同時包含以上4項成因,而人體面對體溫下降時,會出現抖震、心跳加速、俗稱「起雞皮」的豎毛肌收縮,一旦體溫下降超過身體的極限,便會導致「低溫症」。
4個「 低溫症 」等級症狀及改善方法
翁梓華醫生指,醫學上會根據病人的意識狀態、體溫、生命表現,將「低溫症」分成4個等級,以下是症狀及改善方法:
輕度低溫:32-35°C
症狀:意識仍清醒,但會抖震得很厲害。
改善方法:給予保暖衣物、飲溫暖的飲品等,將體溫逐步提升。
中度失溫:28-32°C
症狀:意識混亂,抖震能力失衡(可能不會抖震)。
改善方法:除了要外部給予熱量來源外,必須要持續監測生命跡象,因為患者通常會併發心律不整。
重度失溫:<28°C
症狀:普遍會失去意識,只能監測到生命跡象。
改善方法:除上述的熱量補充外,必須插管保護呼吸道,同時要考慮進行人工心肺(ECMO),以維持血液循環。
致死性失溫
症狀:失去生命跡象。
改善方法:這時回溫可能不是首要工作,而是要進行電擊或注射藥物升壓,並且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翁梓華醫生補充指,面對「 低溫症 」有3個重要的急救關鍵:
1. 如果身邊遇到有「低溫症」的人需要協助,首要保護自己,因為對方身處的環境亦可能導致自己體溫下降。
2. 器官對低溫有保護作用,面對「低溫症」患者不要過度驚慌,因為醫學上出現心跳停止的病人,有個案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3. 協助回溫要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因為高於40°C的回溫(例如烤火、過熱的暖包、熱水袋),被證實會增加心律不整或燙傷的機率。
圖片:資料圖片、急症科醫生翁梓華fb
文章獲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授權轉載
其他文章:
誤吞異物 ︱7歲小朋友誤吞鈕扣電池 腸道破洞險喪命 醫生建議用1食物急救保命 附緊急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