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師:孩子情緒問題多源自家庭 父母爭拗對孩子影響深 政府宜重視家庭治療
2023-11-22
本港學童自殺問題日趨嚴峻,教育局指出,2023年截至10月「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的數字為27宗,估計是受疫情及復常後學生需要面對較大挑戰所影響。專攻「 家庭治療 」(Family Therapy)的「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創辦會長兼臨床總監李維榕表示,很多孩子情緒和行為問題個案,源自家庭層面,需從家庭入手。
很多個案離不開家庭糾纏
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位於中環砵典乍街4號的亞洲家庭治療學院以成為「修復家庭關係」平台為目標,協助不少求診多年仍受情緒問題困擾孩童解困。在中港處理逾500宗案例的李維榕指,自殺問題成因複雜,非單一學業、愛情或生活壓力導致,「很多個案離不開家庭糾纏,孩子擺脫不了,便認為唯一出路是死亡。」即使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或身心症,也無助解結。曾有11歲女童常自殘、發脾氣且事事與母親作對,被診斷為抑鬱症後,她與父母均認為反叛行為全因「這個病」。惟進行家庭對談後,李發現女童的長姐小時候也有抑鬱,更曾欲跳樓輕身,「同一家庭有2個女出事,常人或認為與遺傳基因相關,但姐妹言談間透露一直對父母角力感焦慮。」原來,其父母素日很少交談,交流模式多是母親抱怨,父親則沉默直至爆發,令女兒常處於窒息壓力中。
團隊則在治療時以儀器實時量度孩子生物反饋(Biofeedback)數據
李維榕指,有研究發現大腦反應是一種「編程」,父母長期對峙很易「編程」了小朋友,部分人會出現頭痛、嘔吐、腹瀉等身心症徵狀,或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表徵。她指,夫婦易怪責伴侶「唔識教仔」,難反思自身。團隊則在治療時以儀器實時量度孩子生物反饋(Biofeedback)數據,令父母能觀察到具體變化:「即使父母不鬧交,當孩子看到他們沉默對峙,也會有動物面臨危機反應,如手汗急增,心跳快至每分鐘184次;也有人心跳變慢,如動物知難逃威脅要扮死。」學院臨床聯席總監吳敏倫補充,生物反饋法本用於性治療,團隊20多年前引入家庭治療中,因數據無法自主控制,更為客觀,「父母看說『有乜證據是我問題』,看到數值便無法不承認。」
治療目的是讓父母意識自身對孩子影響
李維榕指,「病於關係」要「療於關係」。對年幼孩童,治療目的是讓父母意識自身對孩子影響。對較年長的青少年,則冀助他們學會抽身,「有個案選擇留學英國,利用時差免捲入父母糾紛。」她笑言,家庭治療不等同團結家庭,努力後行不通,能脫離也是成功。團隊期望,政府能理順輔導分工,以家庭治療為首步,先識別個案與家庭因素是否相關及受影響程度後,才考慮作其他介入,可望更善用資源,減少過度診斷及用藥情況。
記者:脫芷晴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