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校長】「零」功課的迷思
2016-07-11

上一篇文章談到我接受訪問的原因和一些感受,今次想與大家談談另一篇報導—「零」功課。
記得當第一篇報導刊登後,該報章的另一名記者當天上午即時致電給我,問我有關新學年功課安排的改變,是否「零」功課?改變原因等等。我第一時間跟該位記者澄清,新學年並非「零」功課,只是將艱深的和困難的功課,在老師的監察和協助下完成,遇到不明的地方可即時發問,老師亦可即時解答學生的疑問等等,但一些抄寫、閱讀或聆聽等功課就回家做;這樣的改變不是為了吸引家長選擇入讀(因為從開始就沒有想過要透過傳媒向外發佈),原因很簡單,是要按學生、學校和家長的需要而作出。
學校在這十年間其實一直均安排學生於放學後留校做功課,每年都有接近三分之二學生留校,因此學校需騰出足夠空間讓課後班得以進行,但隨著學生人數大幅上升,學校空間已不足應付所有學生的需要,同時課外活動的需要亦與日俱增。因此,過去的兩、三年,其實我一直在想如何一方面能協助學生和家長處理功課問題,但同時又不影響學習成效和能騰出空間和資源讓學生可以參與課外活動,幾經參考友校,國內和外國學校的安排,最終作出時間表和功課等一系列的改變,希望這些改變能相輔相成,既能解決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功課壓力,同時能讓學生在課後有足夠時間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
這次的改變只是學校在這幾年作出的其中一項,不是單一,亦不會是最後的改變。學校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均需按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部署和安排以適應不同的需要,而這些改變亦不保證一定會成功,但我相信在老師和家長的全面理解和合作下,任何困難都可以解決。
當「零」功課這篇報導刊登後,校務處收到不少電話查詢,當中有善意的,亦有不太友善的,我的同事均耐心解釋,希望家長明白「零」功課的真正意義在那裡。同時我亦從朋友口中聽到不同意見,有部分贊同我的做法,有部分抱有很大的懷疑和保留,認為這行不通等等;其實每樣事情均有多方面的看法和理解,我做的不等於最好,只是在我身處的環境下,我必須選擇和決定,這亦是作為學校最終決策人的責任。
今次的改變無疑是一個較大膽的嘗試,不過在經過家教會的討論,法團校董會的討論和老師的意見後,我只懷著一個真摯的心去完成我的工作。期間我會一直留意各項改變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在出現問題時,我相信在一班同舟共濟的同事支持和努力下,任何問題均可解決。而我更相信學生必定是最終的得益者,他們將會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找尋自己喜歡的事,努力和認真地去學習。
作者:詹校長
相關文章:【詹校長】一次很特別的訪問
【詹校長】我尊敬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