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化痰 |日咳夜咳幾星期呼吸道積滿痰液 中醫教3招排痰方法|中醫爸B

2023-06-02


兒童化痰 |有不少家長於網上分享,其子女生病後服食西藥一段時間,仍出現咳嗽、有痰聲但咳不出痰等症狀,亦有家長指此情況往往持續幾星期至整個月不等。「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指出,咳嗽是身體排走毒素的機制,而痰是身體擊退病菌後的垃圾,西藥止咳藥會令身體無法排走毒素,而化痰液變細。

如果身體好,可以由脾胃帶走痰液,否則痰液會長期積聚肺底,導致更難清走;一旦痰液積聚於中小氣管,便會成為病菌的良好培養基,極易誘發肺部、氣管感染。馬琦傑醫師指,食中藥可以盡量將肺底的痰液經糞便排走,而個人亦可透過身體的吐痰機制,隨時清走痰液。

兒童化痰|日咳夜咳幾星期呼吸道積滿痰液 中醫教3招排痰方法

馬琦傑醫師分享,當女兒1至2歲開始便教授她咳痰,認為那是學習排痰的最好時間。

親子旅遊推介

 

著數優惠

 

咳痰:

– 當小朋友有痰液時,鼓勵他們吐出來,不要吞回;爸爸媽媽可以紙巾接吐出的痰液或口水,並給予讚揚。咳痰過程可能要練習數十次,才有一次成功吐出。

嘔痰:

– 有些小朋友或大人於浸腳、暖療後,沒有咳嗽感染,但半夜有「嘔痰」的狀況;馬琦傑醫師認為不必太擔心,因為將痰液清出來,腎脾肺氣足、血液循環改善,均有助身體推走體內廢物。

拍痰:

– 除自己咳痰、嘔痰,亦有其他外在方法協助,例如爸爸媽媽幫小朋友拍痰:

1. 將孩子的身體側翻背向自己(如痰在左,就翻右),氣管上方卡比較多痰液,可以抱着孩子,讓他的頭枕在自己的肩膀上,輕拍後背。

2. 拱起手掌成為「弓」字形。

3. 於背部,在兩側肺葉其中一側的下方位置,以手掌「由下往上」拍,並重複此動作。
    – 正確聲音為「啵、啵、啵」
    – 一定「由下往上」,不可「上下來回」拍

4. 拍完痰後,以半臥坐的方式讓孩子嘔出痰液。

***注意:拍痰過程中,若然小孩哭鬧、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嘴唇發白,應馬上停止。

^有家長分享其子女生病一段時間後仍有咳嗽、痰聲,但咳不出痰,而情況往往持續幾星期至整個月不等;「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指出,食中藥可盡量將肺底痰液經糞便排走,而個人亦可透過身體的吐痰機制,隨時清走痰液。(資料圖片)

兒童化痰 |盡早行動防痰排痰 有助減少咳嗽

除了「事後」排痰,「事前」防痰、有症狀時盡早行動,亦有助減少痰液,繼而減少咳嗽。

1. 防止「痰」形成

– 所有奶甜凍油炸的食物一定要戒,避免體體濕+熱變成痰液。

2. 出現「痰」、「聲沙」的行動

– 飲大量暖水,最少比平時多50%份量

– 白痰:早晚飲「陳皮水」

– 黃痰:早晚飲「桑葉雙菊茶」

^出現「白痰」可早晚飲「陳皮水」。(圖片來源:「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

^出現「黃痰」可早晚飲「桑葉雙菊茶」。(圖片來源:「中醫爸B」馬琦傑醫師)

3. 使用暖療

– 當人體的核心溫度接近37度,是身體防衛機制發揮最好的時候,更容易排痰、排濕、排毒;馬琦傑醫師介紹,可以睡於一款砭石石墨稀床塾+反射被。

– 當中石墨稀可以釋放負離子,有助改善肺功能;日本有研究報告指吸入負離子30分鐘後,人體肺部能夠吸收的氧氣量增加20%,多排出15%二氧化碳;至於砭石可散發遠紅外線,可幫助微血管擴張,提高體內養分吸收與傳遞效果,降低發炎狀況。

– 最佳位置位於背脊,由大椎穴開始伸延至龜尾穴,亦是督脈及膀胱經;膀胱經可同時調理尿液及汗液的通道,同時直接連接體內臟腑,能夠讓臟腑多餘的水濕通過膀胱經在後背的俞穴及時排出。而督脈調節一身的陽經氣血,如督脈暢通,加強核心溫度,更易殺死體內病菌。

– 睡後有機會排汗,更容易吐痰,但要記得抹乾汗,以免着涼。

4. 進食食物補充劑

– 益生菌:腸內好菌因身體感染而變差,所以補充適量的好菌,有助身體排走毒素;而確診期比正常期所需份量較多。

– 12 細胞鹽:則是順勢療法的基本補充劑,支持細胞,尤其面對不同炎症侵入。

^除了「事後」排痰,「事前」防痰、有症狀時盡早行動,亦有助減少痰液,繼而減少咳嗽。(資料圖片)

文章獲中醫爸B – 馬琦傑醫師授權轉載

作者:中醫爸B

更多文章:

消暑補水 食物|天氣熱口乾易脫水中暑 推介番茄絲瓜9大 消暑補水 食物

消暑湯水 | 西瓜都可以用來煲湯 中醫推介抗暑翠衣肉片湯食譜|中醫爸B

熱門文章

產後脫髮 點解決?1招助妳重拾魅力 成為髮量大富翁
04-01
脂肪肝飲食 | 40歲男半年甩重度 脂肪肝 ! 醫生教每日吃「2類食物」 毋須運動亦可逆轉病情
04-08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搭飛機坐窗口位拒絕讓座男孩 女子被拍片批評「無同理心」壓力過大被逼辭職
04-11
北上注意|強對流暴風雨料周六殺到 香港往返廣深珠客船幾近癱瘓(附時間表)
04-12

食得樂 輕嚥料理 讓吞嚥困難者 重拾與家人同桌共膳的暖意
2025-04-11
錯誤快速 減重 恐反彈得快! 35歲女狂瘦又復胖 就醫已患脂肪肝、糖尿病前期
2025-04-10
番茄 係生果定係蔬菜??生食定熟食最有營?|食物營養
2025-04-10
中大研究: 逾一成本港少女患 缺鐵 性貧血 專注力受損影響學業表現 專家籲宜補充5類食物 附5款補鐵食譜
2025-04-09
31歲媽媽長期鬱結於心罹患 乳癌 晚期 悲嘆「孩子還小怎麼辦」專家教5招幫助管理情緒
2025-04-09
飲食健康|三餐都用1種油煮餸 10歲童患 高血壓 全家3人相繼中風
2025-04-0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