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提防被 蜱蟲 死咬吸血24小時 醫生警告勿用手扯出恐感染傳染病

2023-05-29


帶小朋友到郊外行山,除了要注意他們的體力能否應付,更要留意蚊叮蟲咬風險,早前台灣有醫生分享,近日接獲行山人士被 蜱蟲 叮咬後求診個案增加,由於這類昆蟲會「死咬」不放,發現時可能已黏附在皮膚吸血24小時!

醫生警告,被蜱蟲叮咬後應避免徒手拔除,因為處理不當或會增加傳染病感染風險。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經蜱蟲叮咬亦有可能造成蜱傳腦炎,部分人士更有機會或會出現嚴重神經功能受損,甚至死亡,建議採取方法避免被蜱蟲叮咬。

行山提防被 蜱蟲 死咬吸血24小時

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資料顯示,蜱蟲常見於郊外地區,八仙嶺、獅子山郊野公園、馬鞍山郊野公園、城門水塘等都曾發現其身影。

台灣急症科醫生翁梓華在其facebook專頁指出,春夏季節接收到不少被硬蜱咬傷的病例,同時講解蜱蟲特徵、被叮咬後出現的症狀,以及處理方法:

蜱蟲習性、特徵、出沒地點

– 在春夏季時,通常是蜱蟲的繁殖季節

– 偏好生長於潮濕陰涼的環境中,例如郊外、山區

– 初生蜱蟲大約0.1至0.15厘米左右,成蟲大約可成長至0.5厘米左右

– 大部分人於戶外行山後被叮咬

被蜱蟲叮咬後症狀

– 被叮咬時,由於牠們會同時分泌麻醉劑,因此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有感覺

– 蜱蟲常見於不容易被摩擦的皮膚上,例如髮際線、腋下、鼠蹊部、腰部等

– 蜱蟲吸血特性長達24小時以上,因此牠們的口器演化出特殊機制,除了是螺旋形外,更會於咬傷位置分泌黏液凝固,使其長時間黏在皮膚上

蜱蟲 不能隨便拔除的2大原因

1. 蜱蟲的口器黏着皮膚太緊,拔出時或會導致口器仍然殘留於皮膚上,製造一個直接對外的通道,容易引發後續感染

2. 蜱蟲體內常見鉤端螺旋體的病原體,徒手拔除時,擠壓其身體或會將病原體擠到人體血液內

被 蜱蟲 叮咬的正確處理方法

翁梓華醫生表示,被蜱蟲叮咬後24小時內移除,感染機率相對較低,正確移除方向如下:

– 使用「硬蜱移除器」自行移除,再求醫打破傷風針及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有效避免「萊姆病」

– 如果不會拔除,可直接請醫護人員處理

 

放假親子去邊好?

引述香港衞生署資料顯示,經蜱蟲叮咬亦有可能造成蜱傳腦炎,當中大約2/3受感染者沒有病徵,而出現病徵的病人的病情通常較輕,出現持續數日發熱症狀、頭痛、肌肉疼痛、疲倦;2/3病人其後會完全康復,但有些病人會進入第二階段,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脊髓炎。感染遠東亞型蜱傳腦炎的病徵較嚴重,常見出現嚴重神經功能受損,死亡率達20-40%。

如何避免被 蜱蟲 叮咬

以下是衞生署建議的方法:

– 穿着長袖上衣及長褲

– 在外露的皮膚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將氯菊酯(一種殺蟲劑)噴灑在衣服表面

^台灣急症科醫生翁梓華在其facebook專頁指出,春夏季節接收到不少被硬蜱咬傷的病例,同時講解蜱蟲特徵、被叮咬後出現的症狀,以及處理方法。

資料來源:急症科醫生翁梓華fb、食物環境衞生署、衞生署

圖片:資料圖片、急症科醫生翁梓華fb、食物環境衞生署

文章獲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授權轉載

其他文章:

蚊叮蟲咬|愛吃肉O型血易被 蚊子 咬? 專家揭惹蚊6大原因

蚊叮蟲咬|野餐郊遊防四種最常咬人昆蟲 嚴重感染可致命 蜱蟲/蚊/紅火蟻/蜜蜂

熱門文章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食物中毒|50歲男子用 隔夜飯 炒飯險喪命 器官衰竭入ICU 醫生:6類食物不宜隔夜食
03-26
杭州13歲男生過度進補 反加速骨骺線閉合 影響發育長高 | 附5招助生長發育
03-12
泰國潑水節︱孕婦路邊分娩後繼續狂歡 女嬰棄垃圾桶旁夭折
04-17
滿7歲小童可用e-道出入境 身高須達1.1米並持有效智能身份證及特區護照
04-17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鼻敏感只可以食藥?嚴重會影響睡眠質素 醫生拆解對付鼻敏感5大方法︳親子健康
2025-04-14
遊日注意 | 日本「 百日咳 」確診病例創7年新高 已有嬰兒死亡案例 專家:傳染力是流感10倍
2025-04-11
食得樂 輕嚥料理 讓吞嚥困難者 重拾與家人同桌共膳的暖意
2025-04-1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