鯁喉 意外|8個月男嬰被餵食蘋果疑鯁喉命危 附6種容易鯁喉食物+3個哽塞正確處理方法
2023-05-23
嬰幼兒的咀嚼能力發展未成熟,照顧者餵食時要注意食物大小及硬度,以免發生 鯁喉 意外。幾日前日本有托兒所發生幼童 鯁喉 的意外,當時一名老師將一片蘋果餵給只有8個月大男嬰,結果懷疑蘋果卡在他的喉嚨導致窒息,一度停止呼吸及心跳,至今仍命危。
綜合日本媒體報道,事發於上周二(16日)早上10時半,愛媛縣新居濱市的「新居濱上部希望幼兒園」(新居浜上部のぞみ保育園)內,當時一名負責照顧幼童的托兒女老師使用湯匙,將2片2厘米厚的蘋果餵給一名8個月大的男嬰,但蘋果放進男嬰口中時,他突然 鯁喉 並且無法呼吸。托兒所立即召喚救護車,並不斷拍打男嬰背部,當救護人員趕到時,男嬰已經沒有呼吸及心跳,失去意識,至今仍因命危而在搶救。
據了解,當時教室內一共有2名托兒老師及1名護理員,合共照顧5名幼童,並餵食副食品。該名男嬰於本月9日開始到這間托兒所,通常每日只會逗留1至3小時,本月15日首次在托兒所內進食,翌日卻發生意外。初步調查指,之前男嬰從未因食用蘋果而出現過敏,因此初步排除是過敏導致,而窒息主因可能是蘋果片太大而卡住氣管。
托兒所所長於上周六(20日)召開記者會致歉,並強調會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而該托兒所自1978年營運至今,從未發生過重大事故。
鯁喉 意外|6種幼童容易鯁喉食物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表示,不小心進食可令食物跌入氣管引致窒息,因此要慢慢咀嚼;部分食物比較容易滑入氣管或封住氣管,幼童的家長要特別注意,因應幼童的情況避免選擇此類食物,或把食物剪碎成小塊才讓幼童進食。而幼童進食咀嚼時,亦應坐直、不應走路或遊戲時進食。
以下為6種幼童容易鯁喉的食物:
類型1:濕滑 – 蒟蒻 / 香腸 / 珍珠奶茶的丸子
類型2:球體 – 提子 / 車厘茄 / 魚蛋
類型3:太長不易咬斷 – 腐竹
類型4:堅硬 – 花生 / 果仁 / 硬糖
類型5:黏性 – 塗了花生醬的白麵包 / 湯圓 / 年糕 / 麻糬 / 軟糖
類型6:韌性難咀嚼 – 多筋的肉類
鯁喉 意外|小孩哽塞3個正確處理方法
如果發現小朋友哽塞,首先要保持冷靜,再了解小朋友是否能咳嗽或說話。如果能咳嗽或說話,可以鼓勵以咳嗽吐出阻塞物;如果屬於完全性氣道阻塞,則未能咳嗽或說話,而且未能將阻塞物咳出,但仍然清醒,應施行「拍背法」協助吐出阻塞物,同時考慮報警求助。
香港紅十字會曾接受「Oh!爸媽」邀請進行以下急救示範,亦可按此觀看相關急救影片。
施行「拍背法」步驟
1. 站在傷者較後的位置或使傷者單膝跪在地。
2. 用一隻手支撐傷者的胸部,讓傷者向前傾,使阻塞物鬆脫時,便可從嘴裡吐出來,而不會順着氣道下滑。
3. 用另一手掌在傷者背部大力拍打背部兩肩胛骨之間五次,每次約一秒。
4. 拍打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衝擊減輕阻塞,如果拍打後能夠解除氣道阻塞物,便可以停止拍打,並不需要做滿5次。
如果「拍背法」未能解除氣道阻塞,可改用5次「推腹法」。「推腹法」是利用外來壓力按壓傷者腹部,令橫膈膜急速向上提升,迫使肺內空氣壓縮及氣道內產生一股急劇的外衝氣流,將呼吸道內的阻塞物迫出。
施行「推腹法」步驟
1. 站在傷者背後或使傷者單膝跪在地,用雙手環抱傷者腹部。
2. 使傷者向前傾。
3. 一隻手緊握拳頭,再放拳頭在肚臍和劍突之間。
4. 用另一隻手抓住拳頭,用力向內和向上推壓(每次約一秒)。
5. 重複以上步驟5次,但每次推壓動作需分隔幾秒。
若仍然未能清除阻塞物,請繼續交替進行5次「拍背法」和「推腹法」。
鯁喉 意外|小孩哽塞 (昏迷) 急救處理方法9部曲
如果傷者轉為不省人事或發現時已無意識,可參考以下急救方法,亦可按此觀看相關急救影片。
1. 從背後扶抱支撐着傷者,將傷者平放在地上,着地時請小心保護傷者頸部及頭部。
2. 檢查傷者反應,如無反應,請高聲求助;如未有支援,應立即致電999求助。
3. 用按額托顎法,替傷者打開及檢查氣道,如可見阻塞物,可用手指小心將異物取出。
(按額托顎法:上身手在傷者前額並向下按,令傷者頭部向後傾斜。同時將下身手的中指及食指,置於傷者之近身下頜骨,用手指將頜骨向上托高。)
4. 檢查呼吸。
5. 若傷者沒有呼吸,我們會灌氣兩次,如果見傷者胸部沒有起伏,即代表灌氣不成功。這時候,要重新調整傷者氣道,確固定人工呼吸面膜,再嘗試灌氣。
6. 如果仍然不成功,要施行30次胸部按壓。
7. 檢查氣道,如可見阻塞物,可用手指小心將異物取出,然後再灌氣,以及檢查口腔。
8. 若仍然無法灌氣,表示氣道仍然受阻塞,請重複第6至7項步驟。
9. 成功清除阻塞物後,再次檢查傷者反應和呼吸:
– 如回復呼吸,請放置於復原臥式
– 如沒有呼吸,便要進行心肺復甦法
報道來源:ettoday
鯁喉食物資訊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急救示範:香港紅十字會
圖片:資料圖片,示意圖
其他幼兒急救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