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有考生認為「末代」 通識科 題目「歷屆最易」 憂轉公民科後考生少關注時事
2023-04-28
中學文憑試今早舉行「末代」通識教育科( 通識科 )考試,卷一「資料回應題」,三題必答題問及塑膠購物袋徵費、長者的生活素質及藥物專利。卷二的延伸回應題,問及全球糧食安全的主要挑戰、面授課堂轉為網上課堂對青少年個人發展的影響,以及平台經濟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考生須擇一作答。
在石硤尾一個試場應試的李同學表示,卷一第二題要求考生指出資料中「部分人士」對長者的偏見,屬歷屆少見的題型,但題目整體貼近生活,容易作答,「平時有留意相關新聞,試題難道屬中等偏簡單」。
至於卷二,李同學選答第二題電子學習,以疫情下上網課的自身經歷加以論述,「經歷數年網課,能夠運用很多例子支持論點,作答時容易掌握」。她認為兩卷答題表現不俗,期望能考獲5**佳績,「老師教得很好,一定不用成為公民科的學生」。
廠商會中學通識科主任馮凱玲表示,今屆試題屬「歷屆最易」,其中卷一第三題屬高階的「明比」題,比較塑膠購物袋徵費,禁止使用的利弊,學生宜列出清晰的比較準則,如指出「徵費」涉及污染者自付原則,輔以事例說明,有助取得佳績。
對於通識教育科被「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取代,李同學坦言感到遺憾,認為通識教育透過全球時事議題,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反思政策的可行性,同時提升新聞觸覺,擔憂學弟妹不再留意新聞,「公社科比較多標準答案, 通識科 比較多開放式題目,學生會為了備試看很多新聞」。
同校的通識科主任張素貞認同,歷屆 通識科 考生均會為了爭取佳績,刻意留意時事。她教授公社科時,發現學生的時事觸覺不夠敏銳,「學生覺得公社科的內容比以往淺,便缺乏動機留意時事」。馮凱玲補充,公社科與 通識科 的教學目標有相近,均涉及全球化等議題,相信仍能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課程的改革要隨時代發展進行,是合理亦可以理解的」。
通識科 教師分析試題未算深 考生需結合生活經驗作答
最後一屆通識教育科的試題,政治題依然絕跡。在油麻地應考的趙同學亦坦言沒有溫習政治題,「用腳趾諗都知道不會出」,又坦言擔心成績,「當然希望下一屆還繼續有通識考試,擔心有需要重考。」
同場應考的曾同學在卷二選答有關網課及電子學習的第二題,「跟我們學生的經歷相關,比較容易寫。」他指學校老師曾於試前估計會有關於糧食供應的問題,「最後在卷二第一題亦有問及,但我認為這題作答較困難,所以沒有選答。」身為「末代通識考生」,他對科目被廢除感到可惜,認為科目有助考生認識平日能源、全球化等平時較少接觸的議題,「亦有助學生了解社會、國家以至整個地區的發展,令學生更主動關心社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副校長兼通識教育科科主任吳宏業認為,今年的卷一題型和內容不算深,但分數由於分數較多,考生要做好時間管理。他又指今年資料內容不算多,考生作答時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他舉例,第二題問及的長者生活質素,考生要結合日常與長者相處的經驗,甚至義工服務經歷作答。
至於今年的卷二延伸回應題,他料問及網課和電子學習的第二題會有最多學生選答,「這題問到的網課等議題每位考生都經歷過,至少有60-70%考生選答。」他稱由於選答考生眾多,料評分要求會更嚴謹,「考生要在(a)部分取得高分不容易,回答有關網課對青少年的影響時,要點出從實體課轉到網課的轉變,以及針對青少年的特質說明。」至於(b)部分要求考生表達對電子學習能否促進教育公平的立場,吳宏業指考生要扣緊題中「現今世界」、「教育公平」和「電子學習」的關鍵字,「如果只是闡述電子學習的優劣,而沒有提及如何或為何不能促進教育公平,作答只會淪為電子學習的分析,考生不會得到高分。」
圖片:梁譽東、陳極彰攝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