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系列八】非常媽媽:我想她知道不會有永遠第一
2016-06-24

Kimberly說自己從小愛發問,最常問的是「可唔可以唔係咁?」、「有無其他方法呢?」自言是個「多口常被老師罰」的學生。後來到自己有小孩時也會去想:教育是不是只有一條路?所謂的「一條路」,就是非單向學習的方式。雖然很多主流學校都融入了互動學習模式,跟「自己做女」的時代已有不同,也有直資和私立學校可供選擇,Kimberly最終還是做了個「實驗」,想證實自己的育兒想法行得通,把女兒轉回國際學校念書,給她一個更廣濶多元的思維模式訓練。
給她找生命裏的好老師
「你問問題,中國人老師會覺得你挑戰他!」中國人對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外國人也有外國人待人接物的一套,例如教鋼琴的Kimberly有個日本人學生,他會明白老師說的都是為自己好,所以會思考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一星期之後,我發現他真的能做好我要他做的,已經再問我新問題了。」
「女兒在維多利亞念幼稚園(IB學制)的時候,有位加拿大老師教她用另一個方法背成數表,」Kimberly說女兒小時候的成績已經很好,但空間感、中文也弱,「那位加拿大老師也留意到,她會跟我說,然後一起想辦法改善。」
維多利亞念幼稚園上課情況(維多利亞宫網圖片)
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老師讚賞和認同,Kimberly希望女兒在有更多鼓勵的校園裏學習,培養信心,女兒念幼稚園的經驗是支持她繼續在國際學校升學的強心針。不過,老爺、奶奶最初不太想孫女進國際學校,因為女兒爸爸那邊全都在香港傳統名校畢業,希望孫女可以承傳下去,「幼稚園時去考英基,收了,但討論之後不想送她進去⋯⋯」所以Kimberly只好把女兒送進主流學校。
Kimberly 17年前回流香港,
覺得香港教育一如往日般主張學生「只要做不要問」,
輾轉下將女兒送進英基。
遠離比拼 按自己步伐學習
後來,女兒在學校裏的遭遇,再燃起念國際學校的想法:「有次有個同學家長捉住我女兒問『你依家無學課外活動、無補習?唔好講大話呃Auntie喎!』又一次在義工活動上聽到有同學家長說『佢本身跑快啲㗎,而家等埋你咋⋯⋯』好在女兒沒有放大這些說話呢!」
家長之間的比拼心態,嚇壞了Kimberly,此地不宜久留,小四時密謀替女兒轉校:「我希望她有個Happy Childhood,輕鬆但不放任的人生,」於是她便駕車載女兒去看學校,問她喜不喜歡在那裏學習,女兒說喜歡,Kimberly才替她報考,再次獲英基取錄。
「有些學校為滿足家長要求,」Kimberly很重視學校大門為誰開,作為爸媽,必須為孩子篩選適合的學校。「記得有年學校轉校長,校長發電郵給家長問『功課是甚麼』」,女兒現在的學校,會帶家長一起深思孩子的學習路。
Kimberly的教養信念很簡單:discipline not dictative,讓孩子懂自律,不要強制他們依父母的想法成長。
「女,媽媽是文盲,你要靠自己」
雖然念國際學校校風比較自由,學生可自主學習,但Kimberly希望女兒明白「努力過是會有Credit的」:「我不會理佢溫書、做功課,但我從小告訴她『你唔做功課老師會唔開心。』」取而代之是出口術,令女兒明白溫書做功課是自己的事:「從小我就灌輸『媽媽是文盲』的想法。」目的是讓她學會自行解難。
Kimberly說女兒很乖,叫她讀書她就讀書,很少問原因,作為媽媽,希望她可以從學習中慢慢建立自信和自我。
Kimberly還會送女兒記事簿記下要溫習的項目:「她自己認為完成了就自己剔,這可以讓她看到成果。」在這位非一般媽媽眼中,這個世界不會有永遠的第一,有目標、有方向、知坐標才是人生必須,不然只會「用錯力」或埋沒其他天賦。
如今,Kimberly的女兒現在西島中學念IBDP,定期見老師檢討學習目標與進度,當中包括「我要學習同人傾偈」,也積極為明年考試做準備。雖然女兒的數學稍遜,不過相信有了目標,多一點壓力也不過是前進的動力吧!
除了學術,Kimberly說孩子成長中,體藝、社交都很重要,
西島中學(星島日報圖片)
撰文:關詠賢
圖片: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IB系列七】IBDP考生:功課多、要操卷但較快樂
【IB系列六】IB師訓讓老師面向國際
【IB系列五】IB或主流? 何美儀: 學習壓力一樣大!
【IB系列四】DP語文教甚麼?
【IB系列三】孩子唸IB = 爸媽學放手 — IB難讀嗎
【IB系列二】自主學習 跳出傳統框框
【IB系列一】小學中學課程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