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獎與罰的藝術

2016-06-11


筆者以前當社工的時候,常以一句「Start where the client is」作為提醒,即視乎受助者的情況,而決定從哪裡開展工作。最近一次工作坊,內容談及獎與罰,筆者請幼兒家長們,先進行分組活動,列出各人在家中對孩子實行甚麼獎賞與懲罰。

分享結果如下:獎勵包括: 食喜歡的零食,陪伴,到公園玩,擁抱,任選玩具玩,唱歌給孩子聽,獎貼紙,踏單車,看卡通片,去圖書館,講故事,在別人面前讚賞等。懲罰則包括: 停止活動,沒收玩具,罰企,罰坐,責打,拍下醜態,恐嚇,不理睬,扣減遊戲時間,冷靜椅,看著家人吃雪糕,背著電視只可聽不可看等。家長的集體智慧,確不可輕視,已涵蓋了筆者預備的內容,問題只是在於執行的技巧。執行的時間、力度、地點、態度及頻率,都是影響獎罰效果的重要因素。

獎勵用作強化孩子的好行為,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卻有可能變成交換條件,令孩子為了得到獎賞,以好行為來控制父母。因此,獎勵不可太依重物質,獎勵應以非物質為主,增加其內在動機,如擁抱、讚賞、陪伴等,否則,過分依賴物質回報,孩子只會不斷提升要求,造成無止境的苛索。此外,不定期的獎賞,可以令孩子的良好行為較持久,並保持高動機。

至於懲罰,本意是要消減欠佳行為,令孩子在短時間內服從,顯示父母的權威,但亦可能會令孩子感到恐懼。如父母的態度過於兇猛,執行的力度過大,「刑罰」過重,或在眾人面前懲罰孩子,都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削弱親子關係,助長怨恨,埋下抗逆父母的種子。孩子甚至為了逃避懲罰,說出謊話,隱瞞惡行,與父母的距離日漸疏離。

在獎賞與懲罰之間,其實有第三類方法—「後果教育法」,後果分自然後果及訂定後果。不吃飯,會感到餓;跑得快,可能會跌倒;賴床趕不到車,便會遲到,凡此種種,都屬自然後果。當孩子想吃薯片,父母規定吃五塊薯片,便要喝涼茶一杯;當孩子不吃飯時,便不會奉上飯後甜品;孩子若不肯洗澡更衣,便不能在床上享受故事時間,以上皆屬於訂定後果,透過孩子自主選擇,繼而得到預期後果,可以讓孩子明白應有秩序及承擔責任,從苦頭中學懂為他人及自己,作出更佳選擇。

作者:余國建

其他文章:【余國健】跟住矛盾去教仔(上)
     【余國健】跟著矛盾去教仔(中)
     【余國健】跟住矛盾去教仔(下)

熱門文章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02-03
自信和 自戀 只是一線之差 8個育兒技巧 防止孩子成為自戀者
01-12
男童 連鎖壽司店 舔公共食具 店方發聲明譴責:採法律手段處理
02-05
姑侄 八仙嶺 行山失聯獲救 6歲童現低溫症徵狀 直升機送院治理
02-05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教養「痛症」:夫婦不一致|Connie Walk
2025-02-05
見證兒子以一分險勝球賽 媽媽:可貴的人生幸福|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5-02-04
泰國孤兒院探訪與家庭教育的深思|辰民爸爸
2025-02-04
做父母, 都要破 · 地獄|温成顯
2025-02-03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2025-02-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