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小朋友「定時定候」發燒?週期性發燒不容忽視!

2022-11-10


小朋友發燒可大可小,當小朋友出現「定時定候」發燒的症狀時,有些家長可能不以為然,以為退了燒就等於冇事,其實並不是! 5歲或以下小朋友,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一定要多加留意!因為有可能是患上了週期性發燒,一旦錯過了最佳的醫治時機,可能會導致小朋友的其他器官受到損害或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結,冬季流感季節又將至,到底家長小朋友可以如何面對這些「防不勝防」的病毒?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莊俊賢醫生,將會為家長們解答一系列有關週期性發燒的問題。

週期性發燒

週期性發燒與普通發燒有甚麼區別?根據莊醫生的講法,週期性發燒最明顯的特徵就是:

1. 患者在週期內反覆發燒,有些週期是有規律地三至六個星期發一次燒,每次發燒幾天,亦有一些週期是沒有規率。
2.患者每次發燒與發燒之間完全沒有其他症狀,與正常人無異。
3.患者的發病期多為5歲或以下

家長如果觀察到小朋友經歷多個發燒週期,但又找不到感染病源,又或者有以上特徵的話,就要格外留意,在求醫的時候,主動向醫生提起。

值得注意的是,週期性發燒未必在第一次求醫時就能夠診斷,因為周期性發燒是炎症的一種,所以患者一般在反覆發燒幾個週期後才會被診斷出來。

常見的週期性發燒種類包括:PFAPA(發帕症候群)、FMF (Familial Mediterritian Fever Syndrome, 家族性地中海熱)等,這些週期性發燒的常見症狀則包括:

  • 週期性出現幾天持續性高燒(39至40度)
  • 口腔潰瘍、口腔出現痱滋
  • 咽炎-扁桃體炎、
  • 淋巴結炎,
  • 噁心、嘔吐、
  • 腹痛、肌肉疼痛、頭痛、
  • 食慾不振、
  • 關節發炎、
  • 皮膚出現紅疹
  • 其他內臟問題等 

處理方法

萬一小朋友在家中發燒,家長可以怎樣做?立刻帶小朋友求醫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即時求醫,莊醫生就建議,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家長可以先幫小朋友進行新冠病毒自我快速測試,確認發燒是否因為新冠病毒引起,而以下的方法則能夠有效紓緩發燒為小朋友帶來的不適:

  • 服用退燒藥,但必須配合兒童體重使用合適分量,不能過量。
  • 用溫毛巾擦拭身體
  • 洗溫水澡
  • 退熱貼 (溫貼)

莊醫生強調,發燒並不宜自己在家處理。發燒本身是一種症狀,可以是感染或炎症引起,每次發燒的原因都有機會不一樣,故家長應儘快帶小朋友求醫。

不同類型的週期性發燒會經由醫生診斷並決定治療方向,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判斷是否週期性發燒。莊醫生提到,不同類型的週期性發燒有不同的處理手法,例如:PFAPA週期性發燒的患者,可以透過食藥治療,如發燒與扁桃腺有關,而長大後發燒情況沒有改善的話,可以考慮後進行扁桃腺手術,又例如:其他週期性發燒或與基因突變有關,需要使用不同藥物治療。

預防感染

小朋友可以怎樣預防新冠病毒、冬季流感的「夾擊」呢?


莊醫生直言,站在醫生的角度,接種疫苗是預防病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衞生署轄下的指定母嬰健康院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由10月份起,亦可讓分別6個月至未滿6歲的的幼童、和6歲至未滿18歲的學童,預約接種新冠疫苗時選擇同時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莊醫生指,新冠疫苗可與季節性流感疫苗可同時接種,但由於每個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不一,接種前最好諮詢醫生的意見。

接種疫苗後,可以有效減低感染機會率以及感染後的重症。莊醫生亦提到了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由於過去幾年,小朋友一直戴著口罩,未接觸過流感,這導致他們在第一次感染流感時,身體出現嚴重問題的機會率大大上升,所以安排小朋友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另外,教導小朋友做好個人衛生同樣重要。儘量避免小朋友周圍亂摸,勤洗手、戴好口罩,會有助減少呼吸道感染及傳播。家長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旁耐心指導及教導小朋友,一同在這個非常時期做好個人衛生,抵抗病菌。

^Dr. CHONG Chun Yin, Patrick 莊俊賢醫生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

 

撰文:呂嘉卿

其他文章:

護眼食物|長用手機易眼澀有乾眼症 營養師推介39款護眼食物紓緩不適

兒童飲食|擔心小朋友 偏食 影響發育? 營養師分享6個秘訣改善偏食問題

熱門文章

女性健康|40歲是健康分水嶺 婦科醫生公開「40+女性的黃金健康公式」
03-14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蘋果水 好處多多 10種搭配煮法輕鬆飲出好氣色|養生壺食譜
03-27
緬甸地震|幼兒園坍塌 50名幼童午睡被活埋 已尋獲12遺體
03-31
緬甸地震︱曼谷住宅空中走廊遭扯斷 勇夫為救妻女千鈞一髮跳過
03-31

生活變悶會影響腦部健康? 神經學家教你5招護腦
2025-03-31
挑食 惹禍!5歲女童反覆腹痛2周 求醫驚見腸道全阻塞「宿便積滿肚」
2025-03-28
隔夜餸 沒營養兼有毒?營養師分享正確保存+加熱方式|食物安全
2025-03-27
兒童性早熟| 8歲過胖女童來初經 驚覺 性早熟 阻礙身高發展 醫生警告:這類飲食恐讓孩子提早發育!
2025-03-26
食物中毒|50歲男子用 隔夜飯 炒飯險喪命 器官衰竭入ICU 醫生:6類食物不宜隔夜食
2025-03-26
功能醫學之父分享 提升免疫能力 5大秘訣 讓免疫系統保持活力
2025-03-26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