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津貼小學︱有「免費國際學校」美譽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吸引海外本地家長
2022-09-28
香港是一個非常着重兩文三語的地方,英文作為大部分學生的第二語言,如何學好英文、在良好的英文語境下學習,皆是家長心中的疑難,不少家長對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俗稱英文小學)更是趨之若鶩。英文小學是指除了中文科外,英文、數學、常識等皆以英文教授,學校的通告、手冊、校內通訊、早會等,都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普遍家長皆認為,若孩子能早於小學階段已在英文語境下學習,英文及其他科目的成績想必更為出眾。究竟她們的教學方法是怎樣?何以在適齡學童人口下跌仍屹立不倒?
成功轉型英文教學為主 高質津小吸引外籍及本地家長
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不論上課或課後,都自然、自信地用英文交談,交流學習經驗,互訴心聲,這是中西區天主教總堂區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成功轉型塑造英文語境 ,學生耳濡目染下自然學好英文,因此不論是本地家長、抑或海外專才家庭、南亞裔學生,以及內地來港學生,都對這間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津貼小學十分有興趣,令學校在全港適齡學童人數減少的陰霾下,收生情況依然十分理想,更有「免費國際學校」的美譽。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在一九六七年創校,是典型的母語教學津貼小學,但在十多年前收生不足,一度陷入殺校邊緣,學校於是訂定長遠規劃轉型,跳出固有框框,按照教育局的《課程綱要》為骨幹,進行適度剪裁,轉行國際化教學課程,以培育世界人才為目標。校方依照津貼學校的資助來辦學,在原有的資源下,要做到「校本國際化課程」,全校教師需付出大量心力,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除了中文科讀寫用普通話授課、聽說用廣東話外,英文、數學、常識科均以英文教學,讓學生學習兩文三語,終成功化危為機,吸納來自不同國家及民族的學生報讀,打造出津貼小學少有的多元文化學習環境,令收生人數持續上升。
學生背景多元薈萃
學校以小班教學,每班二十五人,在九月新學年,學生來自四十多個民族或國家,一半是本地及內地來港學生,當中不乏在內地就讀國際學校的華語學生;另一半則為非華語學生,歐美及東南亞學生各佔一半。學校除了取錄居住在中西區的學生,亦有學生居於西貢、屯門黃金海岸、錦田、各個離島等,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化。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表示,選讀該校的學生大多有一定英語能力,即使部分東南亞學生在入學前是「零英文」,亦很快融入學習環境。
「入學後日日跟不同學生傾談玩耍,加上有老師指導,一至三個月後都已能catch up。」
學校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要分班分組,華語及非華語學生混合在一起上課,分為「Star Class」(星星班)及「Sun Class」(太陽班),前者適合喜歡自我挑戰的學生,後者適合需要老師多作個別照顧的學生,他們可按自己對該課題的認識選擇工作紙,學校能夠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有需要時會根據表現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