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y】求學不是求分數(下)-「求學不只是求分數」才對

2016-06-05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想法,就是小朋友學習的內容愈深愈好:最好讀幼稚園便學習小學的課程,讀小學便學習初中的課程,讀中學便學習高中的課程。因為贏在起跑線的學習進度,會讓自己在這場升學競賽中取得優勢。結果,在激烈的競爭和與時間競賽的情況之下,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只好推遲到在完成這個升學競賽之後才開始。

大學,才是分數壓力的消失點

在我之前的兩篇文章《求學不是求分數(上)-無奈升學看分數》,《求學不是求分數(中)-當求學只為了升學》,我和大家分享了不求分數便難以升學,以及為了升學必須鑽研考試策略,甚至要犧牲真正學習時間的情況。所以「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個理念,起碼要去到沒有升學競爭壓力的情況下才可以行得通。而大學,就是這個升學壓力的消失點。

學習先後次序的錯亂

我認為普及高等教育,不代表可以犧牲中小學教育的質素;即使大學學歷是職場的入場券,亦不代表沒有大學學歷便無能力在社會工作。但小朋友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多年為了專注於應付升學,中學畢業那一刻幾乎不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情況就好像一個擂台上的拳手,在比賽前後都有一群團隊在場邊準備好清水、毛巾,隨時為拳手抹汗、按摩。拳手只需在擂台上取勝,至於離開擂台後回到家,卻可能連煮個麵也不懂。

今天的香港,一個年輕人未接受大學教育,彷彿便等於未為投身社會作好準備。原本,在再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生活之中,年輕人應該真的能以「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心態去鑽研更高深的知識、增廣見聞、裝備自己。但我看到的普遍情況卻是,年輕人須要用幾年的大學生活,學習中小學時期便應該具備的待人接物和自理能力。

問題在於技巧策略行得通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個理念原意是好,但無奈在今時今日的升學遴選模式之中,以應試技巧及策略取得分數,很多時比融會知識更加關鍵。因為沒有分數,便難以升學;不能升學,便難以接受更高階的教育。

正因為針對考試模式而產生的應試技巧、策略、操練等在實際情況下行得通,結果打亂了小朋友學習的先後輕重。在應該學習照顧自己、待人接物的階段,卻忙於應付考試;在應該鑽研高深知識的階段,反而要花時間學習自理,待人接物。造成了中學畢業仍無法投身社會工作,年輕人非升上大學不可的情況。

「求學不只是求分數」才對

除了遴選方式有改善空間之外,大家也應該反思對於學歷的迷信與執著。在著重學術的學校,分數自然是取錄新生,分辨學生水平的重要指標。但當離開學校踏入職場,僱主上司對於「學歷等於能力」的信念早已消失。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高學歷,高能力」,如果要取捨的話,平均的能力比單一高學歷更加重要。因為在上司眼中,「中等學歷,平均能力」的員工是遠較「高學歷,低能力」的員工優勝的。

寫到這裡,我認為「求學不是求分數」其實打漏了一個字,全句應該是「求學不只是求分數」才對!

作者:吳耀芬 (Kathy)

相關文章:【Kathy】求學不是求分數 (上)-無奈升學看分數
     【Kathy】求學不是求分數(中)-當求學只為了升學    

熱門文章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將軍澳幼稚園 3位外籍老師遊走各級 打造全校雙語模式|雙語班幼稚園
04-17
升中|把握 中一統一派位 重點,填表選校不再頭痛!|趙榮德
04-16
N班學費 |九龍區154間幼稚園 N班學費 一覽
08-01
人間有情︳仁醫過勞暈倒 智力退化如5歲 妻獨力照顧父子10年不離不棄
09-01
郭子豪鄧卓殷結婚|男方講誓詞感動到喊 夫妻有共識 目標生2個
04-20

VTC|職訓局下學年加學費5.5% 每年平均約3萬元 10年來首次調整
2025-04-16
AI教學 ︳嶺大 舉辦「大灣區教育創新科技研討會」 探索生成式AI於高等教育領域應用
2025-04-10
大專|理大浸大醫學衛生相關學科修讀人數增 每名學生每年平均教學開支16.6萬
2025-04-07
城大與劍橋合作 攜手推出兩校亞洲區規模最大全球研究合作計劃
2025-04-01
VTC|IVE學生研發「太陽能風樹」推動高效可再生能源應用
2025-03-24
大專|20名大專院校學生獲頒 傑出服務獎
2025-03-2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