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ionists are not perfect │珊妮思
2022-09-13
完美主義者的我,曾因天生腳患而不敢於同學朋友面前穿拖鞋。
完美主義者的我,曾因後天腰患而不能再打排球而抑鬱。
完美主義者的我,曾因成為母親後,由「陀B」、「等生」、兒子身心發展 「幾時識講嘢、是否SEN…) 、兒子入學面試表現等等(不能盡錄)而感到不安焦慮。
完美主義者的我,因「無力」而不斷尋求出路。
完美主義者的我,因想同時陪兒子更多,但又想學習更多而貿然辭掉收入穩定的工作。
一切,都是因完美主義而開始。
但一切,亦可由完美主義作完結。
科學研究: 完美主義與長期病患的關係
近日,於網上發現了一篇由「Psychology Today」發表的文章,講述完美主義與長期病患的關係。
當中文章解釋完美主義如何導致某些長期病患(我已深深體驗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文章還建議了一些針對完美主義的解藥,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建議完美主義者去嘗試make mistakes,「做錯嘢」永遠是我的死穴,作者鼓勵 choose an activity at which you’re not going to excel (意:選擇一種自己不在行的活動)。最近兒子轉了校,為了更快到達學校,我把心一橫,繼續學習踏單車,務求可以和兒子每日踏單車上學放學。的確,上星期學習時,因完美主義作祟,心急了起來,便連人帶車直衝「雪糕筒」,感恩傷勢不太重。起初心情不太好,因為又自覺太廢,不禁埋怨自己天生的腳患而令自己平衡力差勁,但回想當初兒子學踏單車時都有類似經歷,而且這篇文章安慰了我,我心中便有一把溫柔的聲音說:
身為perfectionist媽媽
沒錯!就像剛剛轉工時,霎時間變成一個work from home的full-time staff plus full-time mom (我家並沒有僱傭),更正值兒子放暑假的日子。每天分身不暇,加上完美主義又「搞事」,想證明自己能照顧兒子之餘,亦可為新公司作出貢獻。結果,相信大家也能猜到吧,自己給自己的龐大壓力令工作充滿mistakes,更令自己每晚發惡夢、情緒崩潰。
同時,身邊同為「小學雞」媽媽的朋友,孩子考進了名校,因擔心子女趕不上進度而令產後抑鬱復發,甚至出現anti social 的行為,更因情緒不穩而會大聲責備子女,影響親子關係。
我之所以決定為兒子轉離催谷的小學,是因為不忍兒子再重蹈自己的覆轍。
兒子像童年的自己,每次默書前夕都會為自己的成績而緊張擔心。
兒子像童年的自己,面對陌生人時會焦慮不安而「搣手指」,默不作聲。
兒子像童年的自己,會因自信心不足而給自己壓力,最後令成績匪夷所思地遜色。
實在不忍目睹兒子情緒管理上愈來愈酷似自己,我於六年前「出櫃」,尋求專業人士幫忙,亦會多向兒子傾訴,告訴他「媽媽細個個陣都同你一樣㗎~你唔夠信心、擔心、不安,隨時搵媽咪傾。媽媽都唔係啱哂㗎,只係媽媽早過你奶嘢~」
如何面對Perfectionism
Perfectionism,理性上,我知道是愚蠢的。
但無奈流著它的血,每次挫敗時都會haunted by perfectionism,每一次都會沉淪崩潰自責,但感恩天父爸爸派不同天使給我,指導我可容許自己遇挫折時down,並教懂我統計每次down所需的時間,記錄自己的進步。
我說了這麼多,便是想與我同路的完美主義者,能一同去嘗試「錯吓」,俗語又云:「失敗乃成功之母」(很老套吧~)其實「鬼唔知呀媽係女人咩!?」但身為完美主義者,會經常忘記這些提議而不停令自己跌入情緒深淵。
過去的歷練,由perfectionism衍生出來。
但現在的我,是由perfectionism鑄造出來。
唉,太長氣了,又要學踏單車了~如大家對以上提及的研究有興趣,歡迎參考以下資料~互勉之!
參考資料:
Virant K.W. (2019). Perfectionism and Chronic Illness.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hronically-me/201906/perfectionism-and-chronic-illness
Flett, G.L, Baricza, C., Gupta, A., Hewitt, P.L., & Endler, N.S. (2011). Perfectionism, psychosocial impact and coping with irritable bowel disease: A study of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6(4), 561-71.
Friis, A.M., Johnson, M.H., Cutfield, R.G., & Consedine, N.S. (2016). Kindness matt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mindful self-compassion intervention improves depression, distress, and HbA1c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39(11), 1963-71.
作者:珊妮思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