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薯仔洋葱發芽可照吃? 中醫拆解7種食材食用迷思 附保存貼士 

2022-08-26


薯仔發芽,切掉發芽部位,可以照吃?亂吃發芽蔬果,可致食物中毒!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7種常吃的食材中,例如洋葱、薑,發芽後仍可安全食用,但發芽薯仔則不建議吃,若中毒,嚴重起來可致昏迷。她又列出這7種食材的選購及保存貼士,教大家延長保鮮期,吃得安心。

1.薯仔(馬鈴薯)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平性,益氣健脾,適合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習慣性便秘者。

食用須知:發芽薯仔不可以吃。表皮發青、未成熟或發芽薯仔都不能吃,以防龍葵鹼(Solanine)急性中毒,中毒者會出現頭暈、腹瀉、嘔吐、脫水、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狀。

選購貼士:表皮沒有皺紋或疤痕、無蟲孔、無腐爛為佳。

保存貼士:

  • 放於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 放一個已熟的蘋果在旁,蘋果釋放的氣體有助抑制薯仔發芽。

2. 薑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溫性,發汗散寒、溫中止嘔,適合虛寒、陽虛人士。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薑可安全食用,但因營養價值會降低,宜盡快食用。

選購貼士:外形完整堅實,無斑痕、斑點及無腐爛者為佳。

保存貼士:

  • 嫩薑水分較多,宜用保鮮紙/袋包裹後再放進雪櫃。
  • 老薑宜放在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 已切開的薑宜包裹,然後放進雪櫃冷藏。

3. 蒜頭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溫性,可暖胃行氣、降血脂、殺菌,適合風寒感冒、消化不良人士。

忌吃人士:陰虛火旺、身體有偏熱症狀,例如口瘡、暗瘡、喉嚨痛。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蒜頭可安全食用,其抗氧化劑含量更會上升。

選購貼士:表皮乾淨清潔、蒜球堅硬結實,沒發黑變軟為佳。

保存貼士:放於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4. 洋葱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溫性,可袪風發汗、行氣化痰、降血壓、降血脂,適合風寒感冒患者。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洋葱可安全食用,但因營養價值會降低,宜盡快食用。

選購貼士:球體完整堅實、表皮完整光滑、沒萌芽、沒鬚根及沒腐爛為佳。

保存貼士:

  • 放於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 已切開的洋葱宜包裹,並放進雪櫃冷藏。

5. 紅蘿蔔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平性,健脾助消化、補血助發育,適合脾胃虛弱、氣血兩虛人士。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紅蘿蔔可安全食用,但因營養價值會降低,宜盡快食用。

選購貼士:形狀均稱結實,根形圓直不開叉,色澤鮮艷,表皮光滑無裂痕為佳。

保存貼士:

  • 帶泥放在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 若本身已洗淨,可去葉、切頭,以阻止紅蘿蔔生鬚根,然後用報紙/廚房紙包裹,直立存放。
  • 切過的紅蘿蔔宜包裹,並放進雪櫃冷藏。

6. 番薯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平性,可健脾胃、補氣血、通便,適合脾胃虛弱、氣血兩虛、產後或習慣性便秘者。

忌吃人士:容易胃脹者。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番薯可安全食用,但因營養價值會降低,宜盡快食用。

選購貼士:外形飽滿,表皮平滑焦暇疵,沒黑色斑點或蟲蛀痕跡。

保存貼士:放於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7. 芋頭

屬性、功效及適合對象:平性,健脾胃、化痰散結,適合淋巴腫大、婦女乳腺增生者、脾胃氣虛、習慣性便秘者。

食用須知:已發芽的芋頭可安全食用,但因營養價值會降低,宜盡快食用。

選購貼士:外表完整無缺,體型勻稱、結實「墜手」、沒蟲蛀和損傷為佳。

保存貼士:放於陰涼通風處,保持乾燥。

內容獲註冊中醫師梁尹倩授權轉載

梁尹倩(Cinci EC):香港註冊中醫,修畢美國佩柏戴恩大學工商管理學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文大學針灸學理學碩士,《飲湯》系列作者及兩孩之母。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失眠|中醫:宜養心養陰 推介2款食療+3個穴位紓緩壓力

處暑│處暑養生養陰清熱潤燥防秋乏 蓮子百合螺頭粥

熱門文章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02-21
瘦身 | 當眾被嘲肥仔!重達200磅醫生決心 減肥 靠1個「早餐公式」 8個月激減45磅
02-11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02-19
吳鎮宇16歲兒子吳費曼留微捲髮型 面部肥腫體重近200磅 曾自爆有病
02-19
何雁詩感恩囝囝美國治療後一直進步 鄭俊弘:專心照顧囝囝未敢追多個
02-22

媽媽 化妝 後做一舉動 令8歲女兒面部又紅又痛 揭因一化妝品惹禍
2025-02-21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2025-02-2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2025-02-20
睡覺用2個枕頭恐或致 駝背 加劇!物理治療師教1簡單運動幫助伸展脊椎
2025-02-20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2025-02-19
拖延症|「醫生,我就是做不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兩分鐘規則」破解魔咒|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5-02-1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