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 |生痱滋及白斑可能是口腔癌先兆? 醫生教睇3種癌前病變徵狀

2022-08-01


吃煎炸食物或不夠休息,有機會因熱氣而生痱滋。不過,原來嘴裏出現的白斑或潰爛,有時不是痱滋,是口腔癌或自體免疫疾病的先兆!台灣節目《健康2.0》早前一集分享口腔癌的案例,及教大家分辨一般痱滋及口腔癌的症狀。

口腔癌案例

《健康2.0》節目其中一個案例的事主是53歲的藝人岳庭,她之前經常咬到舌根,以為好了,又再咬到,傷口一直沒痊癒,而且佈滿白斑,到醫院檢查切了一大塊肉,縫了4針,發現患上了腔癌,並發現細胞變性的情況。

而另一案例的事主是亞洲第一人拿到歐洲簽約的大陸歌手張咪,現年56歲。她在2019年事業最巔峰的時候被診斷出患上末期口腔癌,無法進食,因為化療出現口腔潰爛,大腿佈滿出血點,之後半年內,臉部十分腫脤。目前嘴巴只能張開到一指,現已出院。

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節目中表示,末期口腔癌的患者非常痛苦,因為要把嘴巴、臉部的肌肉、舌頭、嘴巴附近的淋巴都要切掉,她形容情況「面目全非」。

3種癌前病變的情況

家醫科醫師王健宇解釋口腔內出現不明斑塊,例如是白斑、紅斑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可能是口腔癌先兆,需提早處理,避免演變成口腔癌。他續指,假如口腔的潰瘍一直沒有好,甚至變成一些白色、硬化的斑,於長期慢性發炎之後,會造成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代表口腔已經有癌前病變的發生。

3種癌前病變的情況(截圖來源:《健康2.0》節目)

錯過治療口腔癌的原因

頭頸部腫瘤科醫師蔡宗佑指大部分口腔的腫瘤都是從黏膜上皮分化出來,因此較容易發現口腔出現異樣。但仍然出現這麼多晚期患者,是因為他們存僥倖的心態,認為敷皮膚藥可解決問題。另一原因,有些患者有逃避心態,覺得治療口腔癌有機會導致「面目全非」,所以感到害怕,不願接受治療。

罕見病「貝西氏症候群」

除了口腔癌會出現口腔潰瘍的症狀,原來還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節目分享一個案例,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有一天肚子痛非常痛,痛到去急症室看病。醫護人員一看電腦斷層,發見腸子已穿孔,開刀後發現內部黏得亂七八糟,加上之前發生過幾次發炎,才導致慢性腸穿孔。

手術中,她的腸子切除了1.5公尺,剩下一半腸子,得以保著性命。原來她過去時常嘴破,也常突然肚痛,經過嘴巴黏膜切片檢查後,確定患上了,罕見病「貝西氏症候群」。

家醫科醫師王健宇解釋,「貝西氏症候群」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發生在女性身上,這病會導致全身黏膜出現潰瘍,症狀初期從口、眼病變,甚至外陰部也可能會出現症狀,嚴重的話有機會導致失明或死亡。

口腔出現潰爛,可能是免疫力出問題。(截圖來源:《健康2.0》節目)

生痱滋

早前,陳思昕牙科醫生於 《Oh! 爸媽》撰文《口腔健康 | 醫生,生痱滋點算好?》分享生痱滋成因及7個幫助口腔潰瘍傷口癒合方法:

口腔潰瘍俗稱「生痱滋」,是指口腔內的黏膜有破皮傷口,多發生在嘴唇內部、臉頰內部、口腔底部、牙齦或舌頭上。潰瘍處通常呈圓形白色或灰色,會有疼痛或不舒服感覺,尤其是在說話、進食、喝水和刷牙的時候。

大多數的口腔潰瘍都是無害的,一般會在一至兩週內自行癒合,無需任何治療。但是,如果口腔潰瘍持續超過六週,則可能表示存在更嚴重的問題,建議看醫生或牙醫鑑別診斷。

為何會出現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可由以下原因引起或觸發:

1.壓力、焦慮或荷爾蒙變化:情緒波動、熬夜、疲倦及女性月經前的荷爾蒙變化等都可能會引起體內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出現口腔潰瘍。

2.口腔受外力傷害:如被自己的牙齒咬傷、假牙壓迫或牙齒矯正器刮損。

3.對某些食物、藥物或牙膏過敏:體質較為敏感人士可能在食用代糖、小麥或麩質食物後,或是使用某些藥物或牙膏後出現過敏反應。

4.受某些感染和疾病影響: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黴菌感染。

熱門文章

飲食健康|三餐都用1種油煮餸 10歲童患 高血壓 全家3人相繼中風
04-09
飲食健康 | 女性40歲後易 骨質疏鬆 專家嚴選「12大強骨食物」 冠軍出乎意料是「它」!
04-11
小朋友半夜咳嗽怎麼辦?中醫解析 夜咳 成因、種類和3大調理方法 | 中醫爸B
04-02
浙江 私家車猛撞小學校門人群 多名家長學生倒地不起
04-25
天水圍天晴邨16歲少年墮樓 當場死亡
04-22

港大醫學院開發全球首個 甲狀腺癌 診斷AI模型 準確率超九成 診前準備時間減半
2025-04-24
總是想吃甜品、薯片要小心!可能是 身體 在發出「過勞警訊」 醫生分析渴望4種食物的隱藏需求
2025-04-24
生活健康 | 車內「這物品」甲醛濃度超標!半年內83名車主罹 血癌 專家急籲:夏季高溫小心更毒
2025-04-24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