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細胞回來了 | 3歲癌童:我的唯一願望是日日同媽媽一齊| 兒童癌病基金

2022-08-31


Photo by Aditya Romansa on Unsplash

 

雖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對於一班患有癌病的小朋友而言,卻未必可以經歷「老」。

作為兒童醫療輔導師的我,必然和小朋友及家人一起經歷「病」,甚至「死」。當中為他們在認知及心理層面提供準備,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好好與身邊的人說再見之外,也可以好好留下自己活著的印記。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女孩—銘禧的故事,也是其中一個讓我深切反思的故事。

病童的強大後盾

三年前,本來活潑開朗的銘禧,因為一種罕有的癌病而來到醫院。她需要接受打針、落化療藥、手術、放射治療、換骨髓等各種治療。對三歲銘禧來說,媽媽成為她最大的支柱。只要有媽媽在側,銘禧即使緊張,但只要拖著媽媽的手、一齊唱唱歌,或者和我一起玩玩抽血公仔和演練抽血程序後,連她平日擔心的抽血、打針,也能輕易完成。

當銘禧開始熟習醫院環境,本來活潑可愛的女孩子聲音又回來了: 「我想要呢份玩具」、「可唔可以俾呢份手工我玩呀?」、「我聽日要做手術,你可唔可以陪我?」、「洗傷口就係咁咁咁,唔會痛嫁,媽咪會拖住你,抱住你」。無論任何治療,她都一一努力跨過。在治療期間,媽媽總在她身旁給予支持和鼓勵,又會做最好的食物給她。雖然有時銘禧因用藥後令胃口欠佳而影響食慾,但她仍會盡力一點一點的吃。

治療與康復的無常

剛準備慶祝完成治療之際,醫生告訴她︰「你的治療又要繼續,因為你身體內的壞細胞回來了。」這個消息令到銘禧和媽媽再次跌入低谷。雖然媽媽決定繼續讓銘禧接受治療,但心裏也明白,終有一天銘禧會離開她。

媽媽問銘禧︰「如果俾一個願望你,你會想做咩?」銘禧想了一想,對媽媽說︰「我最想日日同你一齊!」媽媽把這個願望默默放在心中,只要銘禧的血指數較為理想,媽媽就會帶她去農場、遊樂場等不同地方遊玩,又為她準備一些好吃、好玩的東西,令她每天雖然要接受各樣治療,但也能累積著厚厚的快樂回憶,感受到媽媽滿滿的愛。

儘管醫生們多努力,銘禧狀況一天比一天差,身體也愈來愈虛弱。媽媽哭著想︰「銘禧最想日日同我喺一齊,而家我仲可以同佢一齊落去嗎?」我與媽媽傾訴後,媽媽想了想,不如留起銘禧的毛髮,把它製作吊墜,這樣就可以每天帶著它,好像一直和銘禧一起。

小朋友的心願是那麼單純,只要天天和最愛的人在一起就已經心滿意足。生命或短或長,只要好好把握和家人的時刻,好好留著最真實而溫暖的快樂片段,足以成為父母日後強而有力的支柱,並有力量地生活下去。記得銘禧媽媽曾說︰「我諗起銘禧時仍然會喊同唔捨得,但諗起我同佢滿滿嘅快樂記憶,都會令自己偶爾心內泛起一點甜!」

 

 

兒童癌病基金,由2020年11月起獲得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開展賽馬會兒童醫療輔導服務計劃,當中「心願圓滿資助計劃」幫助臨終病童及家庭完成他們的心願,至今已幫助了17位病童及其家人完成心願。

*兒童醫療輔導服務是兒童癌病基金的主要服務之一,兒童醫療輔導師瞭解兒童發展,將醫療過程轉化成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運用遊戲、預習演練、放鬆練習、情緒表達等不同的方法,提升孩子應付疾病及治療的能力,並透過與家庭及醫療團隊攜手合作,作出專業評估及介入。

作者:兒童癌病基金 高級認可兒童醫療輔導師馬姑娘

【每個家長都要知嘅兒童醫療輔導「實用知識」】

網頁: https://childlife.ccf.org.hk/zh-hk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ildlifecare.ccf

YouTube頻道: https://bit.ly/3owVNGl

其他閱讀:

人物專訪 │12個病友只剩2個 8歲患癌女童遺憾未能好好跟摯友道別:不想只剩下自己一個。

熱門文章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02-21
瘦身 | 當眾被嘲肥仔!重達200磅醫生決心 減肥 靠1個「早餐公式」 8個月激減45磅
02-11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02-19
吳鎮宇16歲兒子吳費曼留微捲髮型 面部肥腫體重近200磅 曾自爆有病
02-19
為傳宗接代 64歲產婦透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 誕下健康男嬰 創當地最高齡紀錄
02-23

媽媽 化妝 後做一舉動 令8歲女兒面部又紅又痛 揭因一化妝品惹禍
2025-02-21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2025-02-2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2025-02-20
睡覺用2個枕頭恐或致 駝背 加劇!物理治療師教1簡單運動幫助伸展脊椎
2025-02-20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2025-02-19
拖延症|「醫生,我就是做不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兩分鐘規則」破解魔咒|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5-02-1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