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死亡癌症頭3位 10 個高危因素要警惕

2022-07-29


乳房自我檢查時,發現胸部有點硬硬的感覺…乳癌是很多女士談之色變的疾病,是本港女性可引致死亡癌症的第3位*,過去10年,乳癌的發病率出現年輕化跡象^,但乳癌的成因繁多,很多人以為難以避免,更擔心會遺傳,但其實乳癌也非不能防範,定期檢查就是最好的預防,一旦確診,只要及早展開治療,復發的可能性也大大減低。

*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數據 > 常見癌症 > 十大癌症,2019
^ 資料來源: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健康資訊 > 非傳染病及健康生活 > 乳癌,2022年1月4日

「媽媽有乳癌,我一定有乳癌?」遺傳只佔少數 女性荷爾蒙病變才是關鍵

「如果媽媽曾經患乳癌…我一定中招嗎?」很多人誤以為患乳癌是基因遺傳,但其實大部分風險因素也不是來自遺傳,只佔5% 至10%,反而主要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以下為高危因素:

10大乳癌高危因素

  1. 過早初經及遲收經
  2.  高齡生育
  3. 乳房有良性腫瘤及組織密度稠密
  4. 曾患乳癌
  5. 家族遺傳:如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如母親、姊妹)
  6. 過肥
  7. 嗜酒
  8. 暴露在不必要輻射下
  9. 未曾餵哺母乳
  10. 曾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超過 5 年

值得一提,東方人的乳癌發病率低於西方人,在香港,發病年齡的中位數為58歲,乳
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比起西方人年輕4歲,但罹患乳癌的累計風險會隨年紀增加,所以
要及早檢驗。

乳房有硬塊 = 中招?確診乳癌的3個醫學檢查

確診乳癌的過程可分3個步驟,分別為臨床檢查、造影檢查、抽針檢查

1.臨床檢查:病人先發現乳房有硬塊求醫,而臨床檢查包括:詢問病徵、病史和觀察按壓乳房的位置檢查;

2.乳房造影:乳房造影,照 X 光或超聲波等方法,由於立體影像準繩度較高,可以看到組織的情況

3.抽取組織:抽取組織化驗,檢驗組織是否含有癌細胞。

以上的過程在如果在私營診所醫院,大約1星期內出報告確診,比政府醫院輪候相對
有效率。

一旦確診癌細胞,乳癌和其他癌症一樣分為4期,第4期癌細胞已經從乳房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以病理分類,最常見是浸潤性腺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即已跨越了基底膜,入侵到周圍乳腺組織,佔了8成以上個案,其次就是約佔6%的小葉癌(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ILC),成因大部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在確診癌症類型和期數,醫生可憑患者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混合治療多樣化早醫少復發

除非乳癌已進入了擴散(第4期)的階段,在第1至3 期,主要的醫治方式以做手術切除為主,其次的是輔助治療(電療、化療),可在手術前、後進行幫助殺死癌細胞。

手術切除:
主要的治療方法,視乎腫瘤的大小,進行局部切除腫瘤及旁邊部分組織或全乳房切除, 如果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其後必須接受放射治療(電療)。

放射治療:
俗稱「電療」,用輻射線照射患處,殺死癌細胞。通常在手術後進行,為期約3至6星期,每次治療只需十多分鐘,適用於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及部分復發風險高的全乳房切除病人,除了有機會出現皮膚反應,副作用相對較少。

化學治療:
服食或注射抗癌藥物以對抗癌細胞,藥物進入人體血液系統後,消滅藏在身體各部位的癌細胞,化療的副作用比較明顯,引致患者治療期間脫髮、嘔吐、疲倦及降低免疫力。

荷爾蒙治療:
原理是抑制體內女性荷爾蒙的產生,及阻礙荷爾蒙與癌細胞結合,治療期長達5至10年,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潮熱、陰道乾澀、性慾不振等。

標靶治療:
「HER2 型乳癌」和其他基因突變(如BRCA、PIK3CA 等)的乳癌,可利用標靶藥治療。HER2仰制劑可以治療「HER2 型」乳癌,以抑制 HER2刺激癌細胞生長的作用,通常大約1年時間,副作用是有機會增加心臟疾病。

兔疫治療:
到目前為止,PD-1仰制劑能應用於少部份乳癌病症上。

越早開始治療,痊癒機會越高,如在第1期已發現確診並展開治療,有9成以上痊癒
機會,若如已擴散,基本上難以根治,所以還是病向淺中醫。

預防最好方法:定時檢查

乳癌看似防不勝防,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養成定期做身體檢查的習慣。在香港,政
府並沒有特定的篩查計劃,香港乳癌基金會則建議女性由40歲開始,定期每兩年做乳
房造影篩查,及早找出病變的情況。另外,高危因素也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去減低患
癌等風險。

資訊由港安醫療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曾偉光醫生審閱

延伸閱讀:

乳癌醫療多方法宜及早醫 公家排期耐 有預算最好去私家

超偶朱俐靜|離世前毋忘呼籲防癌 港後生女最驚Her2型乳癌殺手

女性健康│乳腺癌5大早期症狀及中醫藥預防│註冊中醫師李耀培

乳癌│新一代「生物導彈」助治療HER2型乳癌 患者無惡化存活期高一倍

【女士要知】乳癌Q&A 拆解4個常見誤解

熱門文章

人物專訪| 血癌 男孩入讀醫院學校 學會接受生命的變化 未來盼做數學老師燃亮他人
12-21
移英港人一年誕2120嬰兒 出生率 達10% 高香港逾倍 一文看清中/港/英/新加坡生育獎勵政策
12-20
「牛下女車神」 李慧詩 帶領小朋友探索單車世界 促進SEN幼兒全面發展 分享4個「安全踩車」要點
12-21
張致恒與老婆網上隔空再次嘈交 雯雯狂呻「我廁所都唔敢去」
12-20
陳彥行喊到眼腫淚別亡父 趴棺木前望父親遺體最後一面 怕觸景傷情避看電影《破‧地獄》
12-20

危疾3大殺手 定期檢查是最好預防
2022-07-29
糖尿病每7秒死1人 嚴重併發或要截肢
2022-07-29
香港第一殺手大腸癌 年過50最高危
2022-07-29
有鼻鼾就有睡眠窒息? 8個中招徵狀要留意
2022-07-22
冠心病年輕化 預防心臟猝死需定期身體檢查
2022-07-22
返老還童非好事 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確診要及早
2022-07-22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