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家長最易掉以輕心的兒童危疾

2022-07-08


作為家長,一定非常關心小朋友的健康。有些疾病的病徵並不明顯,加上小朋友未能清楚表達身體不適,家長可能因此耽誤治療,到真正確診,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機會影響發育。而家長最易掉以輕心的兒童危疾包括:哮喘、骨折及自閉症,三者均較需時確診,而且治療期相對漫長,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

 

哮喘:13、14歲 是高發病年齡?

根據香港胸肺學會《胸肺疾病手冊》的數字,香港哮喘人數超過33萬人,一般哮喘病發為年輕患者,當中以13歲至14歲佔的比率最高,佔人口比率10.2%。

 

不少人將氣管敏感和哮喘混淆,其實兩者同樣由致敏原(污濁空氣、二手煙、塵蟎、花粉、動物毛髮、地氈灰塵等)誘發,但氣管敏感只屬單次發作,伴隨其他如鼻塞、氣促等徵狀,很快會平伏。

而哮喘屬慢性炎症,會持續出現,病發時多在清晨、晚間或進行運動時,出現持續咳嗽、喘鳴、呼吸困難、胸口有壓迫感等,有時伴有濃痰和黏液,原因是氣管在慢性發炎影響下受到刺激而持續收窄。

 

所以當你持續地出現氣促、喘鳴徵狀,並影響生活,就應該立即求醫。

兒童骨折:延誤治療影響發育手尾長

兒童骨折個案多是因球類運動碰撞、攀跳、玩耍一時忘形而摔傷,還有不少個案是從滑梯、彈床掉下來,導致骨折。

兒童發生骨折部位多是四肢,而上肢比下肢多,因在跌倒時,人的自然反應多用手支撐身體,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導致骨折。兒童的骨頭比成人柔韌,可能有「折而不斷」的現象,疼痛感不如骨頭完全斷裂時明顯,有時還能做動作,有家長更誤認爲只為扭傷,沒及時治療。

當骨折情況不明顯、治療或護理不當,會令傷勢加劇,嚴重可引致「生歪骨」、「長短手、腳」等情況,甚至影響外觀和長遠機能。

 


自閉症:3歲前便出現

自閉症是常見的發展障礙,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二。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性格內向、害羞,但自閉症徵狀可早在1歲時就出現,包括當父母發現嬰兒和自己、熟識照顧者沒有眼神接觸,亂叫亂喊卻不懂運用身體語言,如不懂用手指指出四周物件,甚至直到兩歲仍不懂正常說話。

 

研究發現,即使在西方國家,自閉症譜系障礙也要平均在4歲後才被診斷出來,這時已錯過了訓練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目前沒有藥物能根治自閉症譜系障礙,但嬰幼時期大腦的發展具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能通過行為治療及訓練教育來改善。而治療可透過進行訓練,必須經過評估分析,訂下策略才有效果。如果能及早發現,由專家進行評估,並接受治療訓練,需要時也可加入藥物治療,效果更理想。

最強後盾
一旦確診以上疾病,將有大量檢查、診治,也有可能牽涉手術或術後護理,須要長期服藥或覆診,必要時結合多項診治方案。家長和子女面對漫長的抗病路途,身體和精神要承受的極大壓力,此時,如有可信賴的危病保障作為後盾,可緩解經濟上的負擔,為家人提供最適切的保障。而永明金融的「永明危疾家康保」提供市場上最全面的兒童危疾保障1,涵蓋高達32種兒童疾病,更提供市場首創癌症保障¹,若父母於盛年時期不幸患癌,除原有保障額外,計劃提供原有保障額50%的額外財務支援,另外子女亦可獲原有保障額嘅25%的額外保障2。永明金融提供全方位及創新的全面保障,盡力照顧您和家人的健康。立即投保,更可享高達首年年度化保費20%嘅保費回贈3

 

立即查閱:https://sunlife.co/db5ef6

 

1 根據保險業監管局獲授權的保險人登記冊中,截至 2022 年 1 月,經營綜合業務及長期業務的保險公司所提供之新造保單的危疾保險計劃進行比較。

2家保額外保障只可於相應的子女保單及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3 計劃及保費回贈受條款及細則約束。有關詳情包括產品特點、風險詳情及投資理念,請參閱相關產品推銷刊物及宣傳單張。有關字詞的釋義、保障範圍的完整的條款及細則和除外責任的詳情,請參閱保單文件樣本。

延伸閱讀:

小朋友又跌傷? 骨折處理不當會影響發育?

脊柱側彎青春期最快惡化 父母要留神

氣管敏感不等於哮喘?5個哮喘的迷思

 

熱門文章

BB嘔奶可大可小? 認識3大嬰幼兒外科性腸胃疾病
07-08
由貓貓校監到尖子名師 呂校長談香港教育制度:教育資源的錯!
05-09
KOL 移民 | 我要做股神創辦人施傅 三代移民加拿大 「家人才是我最重要的資產。」
02-10
超強颱風萬宜|天文台料11.19在港以南400公里掠過 時速達130公里
11-16
張致恒40歲生日老婆雯雯 呻疲倦放負: 死唔可怕,最緊要大家齊整
11-16

危疾3大殺手 定期檢查是最好預防
2022-07-29
糖尿病每7秒死1人 嚴重併發或要截肢
2022-07-29
香港第一殺手大腸癌 年過50最高危
2022-07-29
乳癌是死亡癌症頭3位 10 個高危因素要警惕
2022-07-29
有鼻鼾就有睡眠窒息? 8個中招徵狀要留意
2022-07-22
冠心病年輕化 預防心臟猝死需定期身體檢查
2022-07-22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