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課程|踏上IB之路 - IB 課程的挑戰 (二)|Joyce Wu
2022-06-23
在踏上IB之路 – IB 課程的挑戰 (一)分享了有關修讀IB課程的幾項挑戰, 包括: (1) 時間分配, (2) 學科涵蓋廣泛性以及 (3) 校本評核的要求。這些分享主要以理論為基礎。以下我想換個角度用自身的經歷以及多年來教學的經驗去分享修讀 IB課程的挑戰。
必修文學科
儘管我於會考中文獲得「A」級成績,但面對IB課程的中國文學 (IB Chinese A Literature)時,卻感到十分吃力。由於我之前從未接觸過中國文學,即使我的寫作水平不錯,但IB的中國文學課程需要以評論角度去剖析文學作品,就絕非僅僅擁有好文筆就能做到。 記得當時我對要用另一視角透視文學作品,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並透過文字去準確表達這些作品背後的思想,對我來說絕不是單純靈活運用語言就能解答。然而,IB課程要求每位學生都需要修讀六科,而其中一科必須是文學類的科目,因此IB學生少不免會遇上同樣的情況。 在這兩年的課程期間,我修讀大多數的科目都能夠循序漸進地有所進步,但就只有文學科是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逐步掌握的學科。
跳出框框的校內評估
上篇與大家分享了校內評估(Internal Assessment) 是IB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不少IB學生而言,IA往往是課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回想當年我選讀地理科,當中的IA需要進行大量實地考察(Field Trip)工作,並就當中收集的數據進行研究。從決定題目、進行實驗的方法、詮釋資料數據,直到得出結論,並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都需要經過不斷的周詳思考。 雖然過程中需要應用大量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但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仍感到遠遠不足,而這一點正是IA的困難之處。由於整項作業並未設有任何可供依循的框架,學生需要透過不斷思考、調整,才能得出解決的方法,而這也讓IB與A-Level及AP等課程與別不同的地方。
不設方向的拓展論文
IB課程的最後一項挑戰,是要求學生撰寫一篇以四千字為限的拓展性論文(Extended Essay,簡稱EE)。學生需要自行選擇論文主題,又或者撰寫一篇跨學科論文,但學生於過程中需要自行完成大量數據及資料分析,並得出結論,整項研究及論文寫作全由學生自行負責。 即使在撰寫EE的過程中,學生仍會得到老師的指導,但一般只會得到數小時的基本討論,幫助理清方向,但在過程中,老師並不會提供太多協助。對於高中生來說,這份作業顯然充滿挑戰性。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當時的EE論文是從經濟科角度,去探討在港外傭的最低工資是否有效。我首先需要為「有效」下一個定義,然後需要訪問外傭對於自己工資水平的想法,並了解他們會否有被扣減或少付工資的情況出現。 在研究期間,我需要親力親為進行大量研究,但在提交第一份草稿時,老師給予的預估分數卻只得「D」級,相對於最高分的「A」級仍有一段距離。
記得當時剛完成高中課程的我,在為論文進行研究及寫作時,就好像只是將四千字盲目堆砌出來,卻欠缺清晰的思路,去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條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後來經過老師的一席話,才令我終於弄清這項研究的方向。老師提到,我應該先了解自己到底想做甚麼,再透過清晰的思維組織實驗的脈絡,才逐步實現自己訂立的目標,而不是為了滿足字數而寫作。他強調,「寫作」只是最後的步驟,而「思考」才是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只有經過仔細思考,才能好好整理資料,到了最後才能一氣呵成完成論文。
老師的建議,令我茅塞頓開,但我也明白並非每位學生都能遇上一位能夠點出自己問題的老師,又或者能夠透過自己的能力及有限的時間,去學習如何有系統地通過實驗進行檢測驗證,更不用說需要具備清晰的思路及文筆去表達成果了。
同時,撰寫EE 亦少不免受到許多外在因素所影響。比方說,科學科的EE需要透過實驗來支持成果,但實驗的結果往往會受到許多無法避免的外來因素所影響,在死線將近之下,若需要重做實驗,對學生來說往往也是一項頗大的壓力。
綜合這兩期與大家分享的幾項修讀IB的挑戰,不知道大家對於修讀IB的想法有沒有甚麼改變呢?其實,擁有不同特質的學生,對於IB的適應能都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能夠輕易應對挑戰,有的卻會一直感到吃力。同時,時間分配的問題又有甚麼解決辦法呢?在之後的文章繼續與大家分析!
作者:Joyce Wu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