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欺凌︱欺凌場所由學校轉到網上 影響更大 聆聽旁觀者心聲 正視欺凌問題
2022-06-24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任黃偉倫(左),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右)
欺凌一次都嫌多。
大家聽到欺凌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會唔會覺得欺凌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很遠的事?但其實欺凌有機會發生在你我身邊,且每一日都在上演。早前在荃灣一名12歲少女遭到五名少女掌摑欺凌,再次引起各界關注。但其實校園欺凌、網上欺凌比想像中嚴重。
欺凌模式由肢體轉為網上 影響層面更廣
據教育局訓練及輔導個案問卷調查資料顯示,在2017/18至2022/21學年(公營中學)間,校園欺凌個案涉及的學生數目有下降趨勢,由262宗跌至155宗。負責是次研究的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數字下跌有幾個原因,主要是教育局的關注多了,實行「一校兩社工」,增加督導人手,以及近年因疫情停課,學生上學時間變少,但數字下跌不代表欺凌事件減少,隨着科技發展,欺凌也轉到網上進行,欺凌模式亦由以往的肉體和言語欺凌,漸漸轉為精神欺凌。
任職駐校社工逾 15 年的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任黃偉倫直言,其實欺凌每日都發生,「不同程度的欺凌都會有,近年多了一種叫網上欺凌,隨着科技發達,欺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欺凌為甚麼難處理是因為真的很難用法例去處理,很多時都是言語精神上製造壓力令對方屈服,有時話(學生)錯,但他們又會辯解『我唔係同你講緊』,去到網上就更加,有時講啲嘢好似無後果。」。
黃偉倫認為網上欺凌與平日的實體欺凌性質上十分相似,兩者之間有不對等的關係,網上欺凌也是如此。但網上欺凌比肉體和言語欺凌更可怕,只要把被欺凌者的相片放上網,就可能會有其他同學幫忙「起底」,公審形式般放在網上,資料難以徹底刪除,加上網絡發展迅速,影響層面可以更廣泛。
他分享有遇過學生在網上用假身分,去飾演不同的人,一種是扮成被欺凌者,在網上做一些事毁壞自己聲譽;另一種是扮成被欺凌者的心儀對象,引被欺凌者講一些肉麻或是私人對話,私隱部位的相片等,再放到網上發布。黃偉倫亦指網上欺凌更難定義,更可怕的是難以收回,即使欺凌者想刪除相關資訊,但有可能有其他人已在網上散播資訊,不是一個人刪除就得,網上欺凌的傷害比想像中更深遠。
從旁觀者角度探討欺凌
這次MWYO 青年辦公室聯同東華三院心瑜軒、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及《Oh! 爸媽》舉辦以「欺『零』何時」為主題的活動,特別的是以旁觀者角度出發了解欺凌,不再只著眼於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陳宇謙表示在欺凌事件中其實有33%的同學覺得自己是旁觀者,比率比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高,「既然咁多人都覺得自己是旁觀者,我們認為旁觀者對於減少校園欺凌有一定的影響力。」
黃偉倫指學校處理事件時大多以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為主,很多時都會忽略旁觀者,其實旁觀者也有很多感受,他們都會問「點解會搞成咁?」,處理旁觀者也是教育的其中一環,。
「很多時候我們會做一些公眾預防教育,但事件真正發生時,我們作為青年工作者,或是教育工作者,有沒有把握機會向青年做一些解說工作,或是處理他們的心情?」
他分享曾有舊生多年後談及欺凌事件,問為甚麼當時沒有老師或社工與他們傾訴,以致至今對事件還有陰影。很多時旁觀者不敢阻止欺凌事件,是因為他們怕自己會成為下一位受害者,假如可以由旁觀者角度入手,提升向他人求助的信心,相信更有效把欺凌事件扼殺在搖籃中。
活動詳情
是次活動將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作品收集活動及展覽,收集中一至中六學生以「你遇見過的欺凌」為題的創作作品;第二階段則為研究報告,將會與一些中學生、處理欺凌事件的社工及老師,進行深入訪談,由個人、朋輩,師長和學校四方面去探討中學生怎樣看待欺凌事件,探討其顧慮,預計在2022年底發布研究成果。
主題:你遇見過的欺凌
對象:中一至中六學生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8月14日
遞交方式:網上
形式:相片/電腦繪圖/圖畫/文字/短片/GIF動畫/音樂
獎品:於IG專頁中獲最多「讚好」的首三作品:第一名:港幣$500 Apple Store 禮品卡;第二名:港幣$300 Apple Store 禮品卡;第三名:港幣$200 Apple Store 禮品卡
撰文、攝影: 莊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