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 繼生態園再建爬蟲教室 校長:小動物都是我們學生的老師

2022-06-08


位於屯門區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不希望學生長途跋涉前往動植物公園,在多年前於校舍構建生態園,讓學生多一個學習空間。今年進一步正式落成爬蟲教室,讓爬蟲動物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陳嘉碧校長說:「生態園的名字看似一樣死物,但園內動物的生命卻是生生不息,其生命過程孕育着我們的學生,牠們都是我們學生的老師。」

貫徹環保原則+DIY打造爬蟲教室

《Oh!爸媽》曾訪問過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當時學校飼養陸龜、水龜和魚類等,但不久就有新成員加入,就是高冠變色龍和豹紋守宮。陳嘉碧校長表示,大約在兩年前在另一間小學領養了高冠變色龍回來,那時學校沒有飼養經驗,所以很「土炮」只用一個籠來安置牠。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陳嘉碧校長

起初高冠變色龍和豹紋守宮是安置在5樓常識室,但這與置於地下的生態園相距太遠。加上動物數量愈來愈多,陳校長認為要專心打理、照顧這些爬蟲類,而且要有發展方向,便籌備興建一個爬蟲教室。不過對於爬蟲教室的選址,學校就交由學生決定。

陳校長直言,「這些教室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所以有很多決策都會交給學生。」經投票後,學生一致認為位於生態園旁邊的家長教師會室最為適合,沒想到家長教師會委員聽到爬蟲教室的計劃亦爽快同意安排。去年9月,老師、工友開始著手改建家長教師會室,留有空間給予家長外,更建造爬蟲動物之家。

主力負責生態園的張卓賢主任續指,一班生態園大使經歷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他不時詢問學生生態園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甚麼地方。他舉例指,學校一些香草園、耕地、小型花圃,全由學生的意念實踐出來。他們曾嘗試在生態園建造一個爬蟲動物空間,卻因戶外場地局限亦只能在有上蓋位置「動工」。不過了解爬蟲的特性的學生,卻認為最適合牠們的是一個室內空間。

 

 

爬蟲教室貫徹生態園的建築環保概念,使用二手物料及回收物品、例如投影器、家電,地板則是一些公司樣本。張主任表示,由於生態園面積較大,一般大型家具都可以回收擺放,但爬蟲教室房間大小有局限,不能盡用二手家具。於是他們決定買入原材料自製家具,爬蟲箱的櫃、甚至乎吊櫃、枱櫈都是由工友、老師一手一腳去做出來,所以內裏設計充滿特色,很符合他們的需要。

^張卓賢主任

或許大家會想到自製家具豈不會產生建築廢料?但他們並沒有破壞原有的環保概念,常識科組長余浩然老師表示,整個過程裏,他們不想浪費任何材料,有時用木板製作一張枱後,會把碎木回收發揮一下創意。

^余浩然老師

「例如會用來做一些裝飾、座枱的板、筆筒、花盆底座等,我們開始想怎樣去優化我們的材料。每一樣都用到最盡,這個是我們生態園環保的概念。加上我們要把環保概念傳遞給學生,他們見到老師這樣做,久而久之會互相留意身邊的東西,不是隨便就可以丟棄,而是可以重用或者改造。」

爬蟲教室成STEM科實驗場地

除灌輸環保概念,學校一直提供「三環課程」,當中的「三環」是指生態園、STEM及常識科三者環環緊扣。張主任表示,三環課程裏,生態園和常識科、STEM科的配合很緊密,其他科則採用單元方式,例如中文科會學步移法,遊歷生態園再描述,視藝科則在某些課堂帶學生來進行素描課。

常識科並沒有因為動物數量增加而作出課程調動,余老師覺得生態園的出現給學生多一份體驗和探究。往時學生只能從書本、iPAD認識相關知識,現在則可以實地感受。

「這個地方令課程配合得更好,可以融入生活,學生能學以致用最重要。」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要死記難背,但生態園卻帶給他們實踐、探究的機會,這就是常識科的精神。

然而STEM科因沒有基本、標準的課程,楊錦鋒老師認為學校有很大自由去決定STEM課程的教學。他發現生態園和爬蟲館是個很大的契機,可作為實驗場地,STEM課程能製作不同的儀器、設備等等去幫助動植物成長。

^楊錦鋒老師

就以STEM科資優組學生為例,楊老師和「智能餵食器」組兩名四年級學生觀察假期時沒有人餵飼動物,所以用不同的設計思維想出方法幫助牠們。起初同學建議使用機械臂拿取蟋蟀給動物,但因成本問題擱置。他們又想出利用通道,但若一次過有10多隻蟋蟀掉下去,對動物會是困擾。不過通道的方法是可行,所以楊老師和學生優化設計,嘗試用光暗感測器來計算蟋蟀數量。當蟋蟀經過通道時,光暗出現變化則計算一隻數量,現時智能餵食器會每12小時就讓放3隻蟋蟀通過。

楊老師坦言,在生態園或爬蟲教室發現的問題,可以設計成四、五、六年級的STEM課程。他透露這個智能餵食器計劃放於明年六年級的課程,製作蟋蟀餵食器、龜糧餵食器、智能澆水器等。他希望嘗試用資訊科技、手工藝能力去解決平時人手未必能解決的問題。

除此次外,楊老師亦帶領天文台小組和Apps小組,前者是利用物聯網分析爬蟲館外圍的溫度、濕度;後者為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觀察動物的居住環境。學生能利用Apps控制現場的溫度,因應現場的溫度而作出加水、升溫動作,這兩方面均是學校未來STEM課程。

余老師強調,「學校兩環 (常識科和STEM科)不足夠,我們需要有個環境、空間,這就是生態園的位置。」即使騰出許多時間去建構地方,及花心機照顧動植物,背後只想為學生創造學習空間。

老師的實踐成學生榜樣 校長:身教重要過言教

生態園和爬蟲教室不僅是個學習場地,反之是拉近老師和學生距離,及發掘學生另一面的場所。「智能餵食器」組其中一名四年級學生的專注力較其他學生弱,但楊老師覺得自從他入組後,學習、態度均有改善,更願意提早回校一起參與研究。

「學生在學習知識上、學科上可能比較弱,但是他對這方面有興趣,而我覺得這方面就是他的潛能,這個就是我想發掘他出來,或者亦是他未來發展的潛能。」

陳校長也認為生態園和爬蟲教室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就像一條橋樑聯繫着學生和學校。一些舊生因為生態園和爬蟲教室內的動物,而記得學校,也樂意向師弟妺介紹當年他在學校擔任大使,講述當年怎樣照顧小動物。

「生態園的名字看似一樣死物,但園內動物的生命卻是生生不息,其生命過程孕育着我們的學生,牠們都是我們學生的老師。」

值得一的是陳校長和楊老師起初頗害怕爬蟲動物,但拍攝當日校長能夠獨自抱起一隻鬆獅蜥蜴,而楊老師則沒表露出一絲膽怯。陳校長分享,她覺得牠們樣子很兇惡,但每日與牠們聊天,了解牠們的習性後,也慢慢建立出感情。生態園和爬蟲教室反映出生命的可貴,牠們不懂得說話,但牠們的身體、成長階段會讓大家知道牠們的變化。

即使陳校長初初不是太喜歡爬蟲動物,但她仍然給予老師空間發展,最後演變出爬蟲教室。「我們經常鼓勵小朋友要有夢想、其實老師都會有。當他們有這樣的看法,學校配合到,就有今日的成果。我覺得身教永遠重要過言教,當老師有這一個夢想,就會將這樣東西帶給學生,就會給學生選擇他們的東西。」

楊老師亦有感而發,指一開始是害怕守宮、蟋蟀,但他覺得這個地方很神奇。由不敢觸摸牠們到現在自己能落手照顧,再參與去建造爬蟲教室的過程,他想這些就是身教。

「我本身真的不敢、不行,但我都會跟學生說,我覺得不是不行,而是未得。未得的時候,我們就會嘗試去努力。」

張主任續指,工友、學生、老師的角色都是互相影響,學生知道老師建設的理念,亦看着這裏由零到有,無言間是在身教學生。

雖然有爬蟲教室的出現,同學們沒有將其跟生態園作比較,余老師直言這跟他們不斷改變生態園有關。他透露未來學校會與海洋公園生態教育組合作,希望興建一個人工智能蝴蝶園,從而分析牠們的數量及品種,再利用大數據探究氣候對蝴蝶的影響。

張主任表示學校將設計技能課的課程,一至六年級設有固定課時,每級學生均有機會到生態園、爬蟲教室去學習和有關的技能、例如照顧動物、如何耕種等,這是全校參與的一個課程。

 

撰文:李穎彤

攝影:梁劭臻、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閱讀: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打造生態園 】融入STEM、常識科 營造關愛氛圍 SEN學生效益顯著

熱門文章

理工大學|理大課室塌天花 學生驚呼走避:好恐怖
11-20
小一自行分配學位放榜|家長指傳統名校入學競爭依然激烈 喇沙舊生回校服務博為兒子「加分」
11-18
本學年修讀專上課程 非本地生 達6.4萬人 蔡若蓮:不會影響本地學生升學機會
11-20
屯門「借錢黨」借錢不遂竟發惡鬧人 事主爆這恐怖經歷:「真心驚驚!」
11-19
小學數學題「11盞燈關4盞還有幾盞燈?」 全班答「7」卻被指答錯 老師親解答案
11-20

中學︳佛教筏可紀念中學少數族裔學生推生涯規劃 研發家鄉口味菠蘿包
2024-11-08
611生命樹幼稚園 | 用愛鼓勵孩子探索自我 建大自然教室 校長:填鴨式教法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動機
2024-10-25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 大熊貓主題迎25周年校慶 AI科技推動創意及保育專題研習
2024-10-24
基督教培恩小學 ︱營造多元學習氛圍 設生活化課程 建構快樂校園 校長:學生喜歡返學從而喜歡學習
2024-10-23
中學|巴黎殘奧硬地滾球金牌運動員 何宛淇 以經歷感染學生 「相信自己 一切變得有可能」
2024-10-21
呈分試| 呈分試 科目比重調整多間學校校長表支持 九龍塘宣道小學吳麗芬校長:可全面反映學習能力 附應試建議
2024-10-17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