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健康|家長謬誤增幼童蛀牙風險 宜減少進食次數
2022-05-31
有研究指出,本港近五成三至五歲幼童有 蛀牙 ,有牙科醫生認為幼童蛀牙率偏高是因為部分家長對於蛀牙情況有誤解,例如以為天然食物中的糖分不會造成蛀牙,以及乳齒會被恆齒取代,故不必重視幼童蛀牙問題。其實,天然食物中的糖分同樣可導致蛀牙,而乳齒的健康有可能影響恆齒的健康。蛀牙或嚴重影響小朋友的身心發展,他建議家長可從日常生活入手,減低幼童的蛀牙風險。
蛀牙率隨年齡遞增
「根據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二○一九年的研究,本港一千二百零四名參與研究的三至五歲幼童中,蛀牙率為百分之四十六,平均每名小朋友有二點一隻蛀牙,情況令人憂慮。」香港大學牙醫學院賽馬會幼童健齒計劃牙科醫生楊光俊(Dr. Conson)解釋,蛀牙率是指有一隻或以上蛀牙的人數百分比,而蛀牙包括已補牙的牙齒。隨着年齡增長,該調查顯示有更多幼童出現蛀牙,「三歲幼童的蛀牙率為百分之三十八, 四歲為百分之四十三,五歲達到百分之五十五。」
Dr. Conson指出,蛀牙形成需有兩大條件同時出現——細菌和碳水化合物,「細菌將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酸性物質。如果進食次數頻密,口腔細菌便能長時間獲得碳水化合物,令牙齒長時間接觸酸性物質,牙齒的礦物質亦會持續流失,造成蛀牙。」他稱部分家長對於幼童的蛀牙情況有誤解,「不少家長以為只有含經提煉糖分的食物,如汽水、糖果才會造成蛀牙,不含提煉糖分的米飯、水果等則不會造成蛀牙。」他表示,不經提煉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如米飯的澱粉、水果的蔗糖也有可能造成蛀牙,只是風險相對較低。
影響身心健康
Dr. Conson指出,蛀牙或對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帶來五方面影響:
1. 細菌感染
蛀牙引起的細菌感染,若擴散至牙齒及牙根以外的組織,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細菌有可能經血管傳到身體其他部位,嚴重的可擴散至腦部,引致腦膜炎,危及生命。」
2. 牙齒移位
已蛀的牙齒會變小,令牙縫之間的空隙擴大,牙齒不再互相緊貼,故可能向一旁傾側。嚴重的蛀牙可能需把整顆牙拔掉,兩旁牙齒便更容易向騰空的位置傾倒。乳齒位置與日後恆齒萌芽的位置有關,若乳齒移位,將影響恆齒的生長空間,或造成恆齒萌芽時無足夠位置、恆齒萌芽錯位或咬合不良,影響日後牙齒排列的整齊程度。
3. 影響食欲
蛀牙或令小朋友感到口腔不適、疼痛,繼而減低食欲,影響營養吸收,可能防礙他們成長及發育。
4. 專注力下降
由於蛀牙引起的疼痛可能影響睡眠質素,導致孩子在日間無法集中精神學習,影響學業表現。牙齒疼痛亦可能令他們無法上學,缺席課堂或進一步影響其學習進度。
5. 防礙社交
蛀牙會導致口臭和牙洞形成,影響小朋友儀容,減低其自信心,或令他們盡量避免與同學接觸及溝通,影響社交能力及性格發展。
改變日常習慣防蛀牙
Dr. Conson表示,家長應由生活習慣入手,預防幼童蛀牙。首先是減少進食次數和密度,「除了選吃甚麼食物,進食次數和密度亦十分重要,例如一分鐘喝完一罐可樂,跟用五分鐘慢慢喝完,蛀牙風險已有相當大的分別,後者造成的風險會較大。」
其次,他提醒家長要避免讓子女進食大量含糖分的食物,「有家長把他們認為有益、天然的食物給子女吃,卻不知道這些食物也會導致蛀牙。加上在職父母多把孩子交給工人姐姐或祖父母照顧,他們更不會節制小朋友的飲食,幼童蛀牙情況或更嚴重。」
最後,Dr. Conson建議家長定期帶小朋友接受牙科檢查,「初期蛀牙往住不會有任何異樣,因此建議每半年至九個月定期接受牙科檢查。」他表示,當蛀牙情況趨於嚴重,蔓延至象牙質,家長可能見到孩子的牙齒表面有牙洞,或某些部分變成黃色、啡色或黑色。「若蛀牙情況嚴重,蛀牙附近的牙肉可能出現牙瘡,患者甚至發燒及面部腫脹,要聽從醫生指示改變飲食習慣及定期覆診。」
Q & A
Q: 每次進食後即時刷牙,是否有效避免蛀牙?
A: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每次進食後刷牙對牙齒健康有額外好處,如刷牙的動作不正確,頻密刷牙更會增加刷傷牙齒及牙肉的風險。另外,每次進食後刷牙,或反而令人以為做法能抵消進食帶來的蛀牙風險,繼而增加進食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