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幼| 救恩學校(幼稚園部) 漸進式學習調整進度
2022-05-27
位於中西區的 救恩學校(幼稚園部) (下稱救恩)的幼兒班(K1)、低班(K2)及高班(K3)每級各有一名NET。校長關珊表示,英文需要專科專教,而NET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語調和發音等最為正宗,故小朋友在NET教導下,可在更真實的語境學習英文發音及對話等。
救恩的學生每兩周共有五節英文課,每節約二十五分鐘,小朋友以十二至十四人為一組上課,除了每周兩堂英文課,隔周也獲安排英文小組故事閱讀環節。該校採用「Oxford Get Set, Go!」作為英文教材教授Phonics,主題則按學校設定的全年專題,調整學習的詞彙和句式。
為配合校本語文政策,關珊指K1學生的英文課會先着重聽和講,讓小朋友明白日常指示、詞彙和簡單對話,也會教授英文字母A至Z的letter name(音名)、letter sound(發音)、letter shape(字形)和syllables(音節)。
閱讀延伸 角色扮演
K2開始加入閱讀策略,關珊說救恩有三萬多至四萬本圖書,每周都讓小朋友借書回家閱讀。小朋友從幼兒班起知道何謂掀書、看書、圖書裏有圖文;低班的小朋友會認識圖書的封面、作者、繪者和出版社等。「小朋友也會開始掌握完整對話的句式,嘗試自我介紹,同時認識Phonics的onset(音節頭)和rime(韻母),並開始學習blending(拼讀)。」
K3的學習內容更為高階,小朋友嘗試創作英文句式,「認識blending和將讀音拆開,因他們開始懂得閱讀和寫字。」關珊補充,英文課堂中,教師基本上會跟小朋友透過閱讀故事書,延伸各類活動,如角色扮演、遊戲、手工製作、製作食物和律動等。
選書方面,關珊稱NET會盡量配合學校正進行的主題選書。她以社區為例子,「小朋友需要探索社區,教師可能會選擇有關香港遊的圖書;有關中國文化的,都有英文圖書介紹dim sum(點心)。」
英文廣播講故事
學習語言需要有使用需要才能有效學習,關珊表示除了按照具流程和進度的課堂學習,NET也會在其他時間跟小朋友見面,令他們有更多機會和空間接觸英語。
關珊又指聽講為讀寫的基礎,學校的NET為小朋友建立課堂外的英文語境,「例如放學前的廣播由NET說故事,加強小朋友聆聽外語的能力。」另配合學校特別活動或節日,如聖誕節或復活節,都會由英語教師主導英文活動,將英語學習融入不同情境。「在每天上學及放學時段,NET也會接待小朋友並(與他們)互動和聊天,鼓勵小朋友多聽多講。」
專題研習建構認知 幫助思維發展
關珊指救恩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幫助小朋友發展思維,主要採用專題研習學習,每年設有六個學習主題。「學校以豐富的環境布置,讓小朋友透過跟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啟發他們發問。」她指當小朋友發問,代表他們對該事物感興趣,師生於是一起探討和探索,從而取得經驗,有助建構認知。
環境布置啟發探索
以大自然資源的主題為例,關珊表示校園內曾作出果園布置,「課室擺放很多真實的水果,幼兒班小朋友可利用五官探索,如以鼻子聞或用手指戳水果。」她稱部分生活經驗較豐富的小朋友能講出那些物件是水果,並進一步問水果可從哪裏買回來,於是老師會跟小朋友逛超市和街市,從中可發掘很多奇形怪狀的水果如火龍果、恐龍蛋等。「教師讓小朋友帶一些水果回校,請他們訪問其他老師、小朋友和職工姐姐,(提出)跟水果相關的問題。」
「很香!裏面有果汁的!」職工姐姐對芒果的描述立刻激發小朋友的好奇心,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吃到水果的果肉。關珊說教師最初不會主動告知方法,反而只要確保小朋友安全及不會發生意外後,「會盡量按小朋友認為可行的方法試驗,這是探索的過程。」她笑言,有小朋友從小到大都是用咬的方式打開東西,所以他們可能嘗試直接咬開水果。「見過媽媽用刀的,則會向老師拿小膠刀,也有人嘗試用手剝開。」
鼓勵動腦筋實踐
上述三種方法分別都有小朋友使用,眾人各嘗成敗——「雖然能咬到果皮,但需要很大力,而且皮很苦。」「用手剝不開,原來是皮太硬和厚。」「原來刀的用法不只是擺在水果上面,而是要前後鋸才行。」試驗過後,教師邀請小朋友分享心得。關珊憶述,她曾在旁邊看着一名小朋友花了一堂課的時間努力嘗試切蘋果,「對他來說時間並非白費,(從中)可見過程對他的重要,因他們一邊透過動腦筋和實踐,一邊建構學習經驗和知識。」
幼兒班、低班和高班的研習過程類近,但關珊指低班學生開始更深入地學習提問,從而建立討論文化;高班經過兩年學習,小朋友懂得提問和探索的方法,當發現新奇事物時會自行組織活動探究。
從一無所知,再透過參觀、動手試驗、訪問和搜尋資料,她說小朋友在研習過程中能逐漸摸索學習的方法,往後面對新事物不會感到害怕,反而喜歡學習。「勇於學習和樂於學習,也是學校希望透過整個課程讓小朋友獲得的學習態度。」
幻想區重整經驗
救恩的課室設有「幻想區」,由教師放置不同物料讓小朋友自由探索,按照日常經驗模擬不同情境。有教師曾將落葉放滿地上,小朋友認為葉子一般都是綠色,為何地上的葉子會脆弱易爛且呈啡色?於是他們展開探索葉子的過程。
關珊說有小朋友向落葉灌水,甚至想把藥給葉子吃,「因小朋友都是按照其已有經驗解決(問題),(他們)認為自己也是利用這些方法,被灌輸能量和幫助長大。」這些方法雖未能令葉子重生,但就提供機會讓教師與小朋友一同搜尋資料,了解枯葉的形成。
撰文:劉嘉曉
圖片: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親子王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