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經常 暴食 是否患有暴食症?|香港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2-05-17


在會診期間,不少家長也詢問筆者關於一些飲食失調 (Eating Disorder) 問題,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他們發現女兒經常出現 暴食  (Bingeing) 現象,當家長見到這現象都非常擔心,是否他們的女兒患上了 暴食 症?

首先我們要界定什麼是暴食,暴食在醫學層面被定義為在一段時間內 (大約兩小時) 的飲食比大多數人在相似的情況下吃的食物量大,並且對進食失去自制能力,並且平均每星期至少發生一次,症狀持續三個月或以上。在飲食失調當中,暴食現象可以出現在三個情況:第一個是神經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簡稱暴食症,第二個是狂食症 (Binge Eating Disorder),第三個是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簡稱厭食症。

暴食症患者由於擔心體重上升,並感到非常羞恥和內疚,所以在暴食之後會出現補償行為,例如自發性嘔吐 (扣喉)、做過量運動、服用利尿劑或瀉藥。暴食症與狂食症最大的分別,就是後者在暴食之後並沒有出現補償行為。但對於狂食症患者,可能會覺得就算自己不斷嘗試戒掉暴食的習慣,仍然不能停止過量進食。

另一方面,厭食症可分為兩個類型:限制型 (restricting type) 和暴食型 (binge-eating/ purging type)。限制型厭食症的患者,她們會刻意節制食量,所以導致體重偏低,同時她們對身體形象的認知也出現嚴重的扭曲。至於暴食型厭食症患者,她們除了有限制型的症狀外,她們還可能因無法忍受肌餓而有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然後接着出現補償行為,換言之,暴食型厭食症也可出現暴食現象。

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很多市民在假期與親朋好友聚餐都會選擇食火鍋、放題或自助餐,這些任飲任食的聚餐未必等同醫學定義的暴食現象。但假如暴飲暴食非常頻繁、又或者感覺對進食失去自制能力、又或者在暴食之後出現補償行為從而壓抑體重上升,這些現象可能都是飲食失調的一些警號。總體而言,飲食失調的病發率女性患者的比例一般都高於男性。因此如果以上這些警號發生在女兒身上,就應盡快尋找專業人士作出適當評估!

 

圖片來源 : 林震醫生

作者 : 香港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Cover photo took from Kobe Bryant’s Facebook

 

其他閱讀:

一萬小時 的天才|香港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情緒智商│逆商 |香港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熱門文章

大S逝世|專家指流感併發肺炎常見 日本H1N1病毒較台、港來得早 外遊注意三件事
02-03
小朋友腸胃健康要注意: 空肚 不宜食6種食物
02-03
立春 ︱春季養肝宜清淡 10款抗病食品+疏肝穴位 養顏美髮湯水食譜︱註冊中醫師李耀培
01-24
羅湖 管制站入境大堂5個月大B女昏迷 送院搶救後不治
02-03
食安中心: Gerber 多款預先包裝嬰兒食品或有窒息風險 籲家長停止讓子女進食
02-03

早晨起床難?可能是 濕氣過重 !5招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祛濕食療
2025-02-04
長者身上有「 老人味 」?醫生指出原因 教4方法改善異味 簡單又安全
2025-02-03
14歲女童 過年 遊馬來西亞「7天胖4公斤」 醫生點出3大陷阱 分享節後飲食調整策略
2025-02-03
感冒|港大成功繁殖鼻病毒C型 冀5至10年後研發出疫苗
2025-02-03
大S逝世|專家指流感併發肺炎常見 日本H1N1病毒較台、港來得早 外遊注意三件事
2025-02-03
醫學新知 | 東區醫院3D打印重塑人體 助醫生熟習處理兒童氣胸手感 提升安全性
2025-02-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