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升學│《不只救孩子,也救媽咪》│Samuel Chan
2022-05-13
不久後,又到了香港名校幼稚園爭崩頭報名入學的日子。坊間總會出現一些直資名校幼稚園的面試班。幼童三兩歲就接受言不由衷的機械式問答背誦訓練,不過這些名校校長告訴傳媒:他們的取錄與否並不建基於外邊面試補習班教授的標準答案。
香港的幼兒一出生,最多只有兩三年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進幼稚園,就是無限壓抑的生涯的開始。有些人責備香港父母不應該在公共場所放縱兒童高聲喧嘩奔跑,旁若無人。但我明白,當這個小孩平時週一至週六,都要坐在書桌前做功課、溫習,上鋼琴班,父母懶得帶他們出來吃一餐飯,小孩等於坐監牢得到罕有的保釋,做父母的又怎忍心叫他規規矩矩坐在椅子上?椅子坐夠了,他又怎麼不新開兩隻小手臂,像扮小鳥一樣快樂飛翔?
每當看見有家長將孩子早送出去英國讀書,我都在心中祝願那個小孩得到真正的紀律和自由。但偶然也有幾個家長問:如果負擔得起,孩子應不應該小四小五就送出去?出國太早,父母不在身邊,會不會不受監管而學壞?
我說: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個課程,也不是一套政府的政策,而是一門哲學。將學生當做囚犯來監管,提供嚴格的作息時間表,規定不做好幾份功課不准吃飯,或過多的課業,對遊戲的限制,這種生活近乎監獄。良好的教育不是自上而下嚴格施加的強迫,而是從小培養他們在自由之中自行建立一套自律。好孩子不必母親24小時包括睡夢中也在她耳邊大聲喝斥,不必在腳上綁一條衛星偵測位置的電子帶。良好的教育,可以將無形的自律中植入他的意識,令他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幾時應該做甚麼,幾時不應該做。
寄宿學校第一樣就是訓練學生在自己的意識裏建立一座遊樂場,一個課室,以及一個自我羈留室。至少讓兒童懂得劃分一日24小時的作息。在腦海裏提點他的那個聲音,不是力竭聲嘶的媽咪,而是他自己,或者層次更高一點,是上帝。成功的教育,及早促使學生分裂出一個超然的自我,自己召喚自己,自己斥責自己,以及自己叫自己埋位做功課。
我認為香港的教育,很難為幼兒設立一個這樣的機制。即使已知的名校有幾家可以,但這個內在的機制確立之後,外在的教育制度和課程又如排山倒海,令人窒息。
因應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才決定哪一年送去英國,是一條複合的方程式。不過總的來說,與其媽咪非常艱難地想控制兒子,不如及早將兒子送去英國,讓英國人來「控制」。
殖民地時代,英國對香港的「控制」,是含蓄而無形的,令人看不出任何痕跡。但那時候的香港是一個快樂自在的自由港。所謂英式教育,就是讓子女至少吸索英國人傳統的智慧,在「監控」和「放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亦即在法治和自由之間,用法治精神令香港人自動守法,但又有自由貿易精神令香港人拼搏勤奮而可以發跡。
這樣孩子的品格也可以及早塑造,而港媽也可以及早保護聲帶、穩定甲狀腺機能及情緒,戒絕被小孩「激到紮紮跳」的狂躁,修心養性。
如果我說,將子女及早送去英國留學,其實是美容的一種,你或會覺得誇張。不過我發誓,我親眼見過幾位港媽,兒子送出去之後,開始容光煥發,說話聲線回復溫柔。我不會居功,我是一個謙卑的人,我發誓沒有那麼大本事,一切是英國教育的功勞。
作者:Samuel Chan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