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 的生活智慧 保持情緒和心理健康的關鍵|譚子麟

2022-04-11


疫情持續反覆,不論小朋友、成年人因長期居家抗疫,改變了恆常生活習慣,加上缺乏向外溝通,有機會影響情緒健康。在疫情下保持正面的情緒比以往更重要,巿民可以多留意個人及親友是否出現精神健康警報,包括肌肉疼痛、睡眠質素差、突然呼吸困難、集中力不足等,以適時提供支援,共渡「疫境」。

疫情期間,家庭成員長時間共處同一屋簷下,容易產生磨擦衝突,影響互相關係,並會帶來情緒困擾。另外,學校暫停面授課堂,,令兒童及青少年暫停朋輩之間的社交活動,亦為他們的成長發展帶來影響;如果兒童及青少年有特殊教育需要、患有急性或長期病患、家人患有情緒病、缺乏家庭支援,例如來自單親家庭等,有機會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

肌肉緊張、頭痛需注意 精神緊張是情緒健康響起警報?

如何發現自己或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大家可以留意以下幾點:身體方面,我們可能會出現肌肉繃緊、頭痛、睡眠質素變差、疲乏、難以集中等。行為方面,我們會因為過份恐懼、憂慮,動輒因身體的不適,誤會成已受感染病毒;又會對疫情相關的資訊、家居衛生情況等十分緊張,甚或不時因防疫問題與家人爭執。

若出現以上狀況,我們可先以關心的態度與家人傾談交流,嘗試找出壓力來源,例如來自學業壓力、運動或社交需要未能滿足等因素,以作針對性跟進。在情況許可下,盡量讓自己及家人保持個人獨處時間及空間,以整理及消化情緒,從而可以透過較冷靜及客觀的態度處理問題。

面對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記緊要保持生活平衡,例如在家工作期間,可以為自己安排作息時間表及訂定界線,避免顧此失彼;或工作期間刻意換上工作服裝等,務求讓自己更易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家長也可協助兒童及青少年編制時間表,除了學習時間,也可安排玩樂、休息及家庭時段,或參與社福機構舉辦不同的網上活動,豐富抗疫生活。如果精神健康情況持續未有改善,便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作者:譚子麟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

更多文章:

英國研究 | 中小學生多吃蔬果 有更佳心理健康狀況

【隨機應變】小朋友復課後有壓力怎麼辦 臨牀心理學家助你解決

熱門文章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產後脫髮 點解決?1招助妳重拾魅力 成為髮量大富翁
04-01
兒童性早熟| 8歲過胖女童來初經 驚覺 性早熟 阻礙身高發展 醫生警告:這類飲食恐讓孩子提早發育!
03-26
朱慧敏 走出愛情低谷 與醫生老公拍拖時被感動:我鍾意你就夠
04-13
珍惜生命|中學教師疑工作壓力爆煲 飛鵝山跳崖亡 家屬悲傷認屍
04-12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鼻敏感只可以食藥?嚴重會影響睡眠質素 醫生拆解對付鼻敏感5大方法︳親子健康
2025-04-14
遊日注意 | 日本「 百日咳 」確診病例創7年新高 已有嬰兒死亡案例 專家:傳染力是流感10倍
2025-04-11
食得樂 輕嚥料理 讓吞嚥困難者 重拾與家人同桌共膳的暖意
2025-04-1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