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 的生活智慧 保持情緒和心理健康的關鍵|譚子麟

2022-04-11


疫情持續反覆,不論小朋友、成年人因長期居家抗疫,改變了恆常生活習慣,加上缺乏向外溝通,有機會影響情緒健康。在疫情下保持正面的情緒比以往更重要,巿民可以多留意個人及親友是否出現精神健康警報,包括肌肉疼痛、睡眠質素差、突然呼吸困難、集中力不足等,以適時提供支援,共渡「疫境」。

疫情期間,家庭成員長時間共處同一屋簷下,容易產生磨擦衝突,影響互相關係,並會帶來情緒困擾。另外,學校暫停面授課堂,,令兒童及青少年暫停朋輩之間的社交活動,亦為他們的成長發展帶來影響;如果兒童及青少年有特殊教育需要、患有急性或長期病患、家人患有情緒病、缺乏家庭支援,例如來自單親家庭等,有機會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

肌肉緊張、頭痛需注意 精神緊張是情緒健康響起警報?

如何發現自己或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大家可以留意以下幾點:身體方面,我們可能會出現肌肉繃緊、頭痛、睡眠質素變差、疲乏、難以集中等。行為方面,我們會因為過份恐懼、憂慮,動輒因身體的不適,誤會成已受感染病毒;又會對疫情相關的資訊、家居衛生情況等十分緊張,甚或不時因防疫問題與家人爭執。

若出現以上狀況,我們可先以關心的態度與家人傾談交流,嘗試找出壓力來源,例如來自學業壓力、運動或社交需要未能滿足等因素,以作針對性跟進。在情況許可下,盡量讓自己及家人保持個人獨處時間及空間,以整理及消化情緒,從而可以透過較冷靜及客觀的態度處理問題。

面對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記緊要保持生活平衡,例如在家工作期間,可以為自己安排作息時間表及訂定界線,避免顧此失彼;或工作期間刻意換上工作服裝等,務求讓自己更易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家長也可協助兒童及青少年編制時間表,除了學習時間,也可安排玩樂、休息及家庭時段,或參與社福機構舉辦不同的網上活動,豐富抗疫生活。如果精神健康情況持續未有改善,便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作者:譚子麟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

更多文章:

英國研究 | 中小學生多吃蔬果 有更佳心理健康狀況

【隨機應變】小朋友復課後有壓力怎麼辦 臨牀心理學家助你解決

熱門文章

飲食健康|三餐都用1種油煮餸 10歲童患 高血壓 全家3人相繼中風
04-09
飲食健康 | 女性40歲後易 骨質疏鬆 專家嚴選「12大強骨食物」 冠軍出乎意料是「它」!
04-11
小朋友半夜咳嗽怎麼辦?中醫解析 夜咳 成因、種類和3大調理方法 | 中醫爸B
04-02
浙江 私家車猛撞小學校門人群 多名家長學生倒地不起
04-25
天水圍天晴邨16歲少年墮樓 當場死亡
04-22

港大醫學院開發全球首個 甲狀腺癌 診斷AI模型 準確率超九成 診前準備時間減半
2025-04-24
總是想吃甜品、薯片要小心!可能是 身體 在發出「過勞警訊」 醫生分析渴望4種食物的隱藏需求
2025-04-24
生活健康 | 車內「這物品」甲醛濃度超標!半年內83名車主罹 血癌 專家急籲:夏季高溫小心更毒
2025-04-24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