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乖」的孩子 ︳ Kelly媽媽

2022-03-25


不少人聽過佛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l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本我」是比較原始和動物性的部分,當嬰幼兒期的孩子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以哭鬧來表達,是「本我」的表現;及至四、五歲,孩子開始從父母和學校學習規矩(rules),內化了甚麼行為會得到愛和讚賞,正式開始發展「超我」的部分,也就是道德觀念(morality)。

帶着「超我」要求生活

驟眼看守規矩、有道德觀念的兒童似乎是很多家長、老師眼中最心儀的孩子形象,容易管教,在朋友間或公眾場合不會令人尷尬「無面」。的確,社教化過程對小朋友學習於群體甚至將來在社會生存非常重要,不過,我們也可以想像,四至五歲孩子剛開始發展「超我」部分,「本我」必然還是存在於體內,蠢蠢欲動,總會間中以「任性」、「鬧情緒」等行為表現呈現,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正常、普遍的情況。

換句話說,經常鬧脾氣、搗蛋、自我中心、不守規則的孩子當然值得家長留意,是否需要合理界綫(boundary)去幫助他們建立「超我」;然而,過猶不及,「太乖」的小孩可能也需要家長留意,為何孩子需要這麼早抑壓自己的「本我」。當小孩經驗到有時自己「唔乖」原來也可以被接納、繼續得到愛,這個觀念對他們的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要求有關鍵影響,他們會明白原來不用完美也可以生存,也可以放鬆享受關係。

扭計不等於「無家教」

臨牀上輔導的經驗讓我看到,不少成年人因為有很多「應該」(should)的要求放在自己身上,道德感很高,反而承受很大壓力。經回顧疏理成長片段後會發現,他們通常於童年時已經開始帶着較緊的「超我」要求生活:或者是因為在單親家庭內成長怕被僅有的家人遺棄;或者是照顧者太嚴厲令小孩不敢異議;或者是孩子知道家庭面對重大困難如失業、父母婚姻不和,令他們要求自己完美,希望討好父母,挽救家庭。單單想像以上情景已經令人為當中的小孩感到心痛,他們的「成熟」表現是因着焦慮感而發展的,提早變成「小大人」,其實內心孤單無助、缺乏安全感。

有句「潮語」說,「自己唔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雖然好似有點不負責任,不過正面地看,家長們的確有時可以放開子女令自己「無面」的焦慮和因果設定,有時候,小朋友天性就是會扭計搗蛋,不等於「無家教」!

作者︰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硬頸 孩子抗壓力較高、表現較優秀 美國育兒專家10招教育硬頸孩子
06-16
迎接孩子青春期 父母應轉換角色 3招變身「偉大教練」|Sophia哲學諮商師
04-07
珍惜生命|何文田17歲女企跳 消防開氣墊 談判專家勸解救回
04-19
銀髮爸爸到旺角尋女 反被指打女 警調查列糾紛
04-19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你是「衝動教養」還是「尊重教養」?|鄭涵櫻
2025-04-18
不要直接說孩子錯了,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尚瑞君
2025-04-16
教養要 活在當下 |潮媽與威哥的正向教養
2025-04-16
戶外活動 |別讓孩子只活在螢幕裏!6個必須帶孩子出門的理由
2025-04-14
孩子情緒|教孩子認識這4種「負面情緒」 有助他們建立情緒表達力
2025-04-1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