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病系列 | 生蛇 可大可少  出疹出水泡即求醫!

2022-02-23


聽見「 生蛇 」兩字,大家總會聯想到如蛇紋的皮膚病病徵,甚至想起坊間傳言, 生蛇 環繞腰間一圈便會死!雖然這只是謠言,不過 生蛇 惹的禍也非同少可,出疹紅腫痕癢之外,加上如火燒、針刺的疼痛,令人寢食難安,藝人歌星如劉佩玥、黎瑞恩及蔡一傑等皆曾身受其害。其實大家只要認清初期症狀,把握治療的「黃金72小時」,病情及後遺症便可大大減輕。

黎瑞恩曾生蛇於眉心,出疹紅腫同時,亦有水泡。

蔡一傑曾經歷生蛇,患病期間令他苦不堪言。

 

 生蛇 |  病毒潛伏身體  伺機待發

俗稱「  生蛇  」的病,正確名稱為「帶狀疱疹」病毒,跟水痘有關,過往出過水痘,身體雖已康復,但其病毒已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線中,當「時機成熟」,便會伺機出來攻撃。仁安醫院名譽顧問醫生(感染控制)黃天祐醫生指即使打了水痘針或沒出過水痘的人,亦有機會 生蛇 :「水痘是傳染病,透過空氣便可傳染,香港98%的39歲或以上的人都曾接觸過,即使沒出現明顯的臨床病徵,身體有機會已有抗體,即是有機會生蛇;而水痘針也不是百分百保護,其保護力也會隨著時間而下降。」

仁安醫院名譽顧問醫生(感染控制)黃天祐醫生

 

 生蛇  | 免疫力下降是元兇

引起病毒肆虐的主因是身體免疫力下降,因此長者、愛滋病患者、曾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士、糖尿病、癌症患者等都屬高危一族。另外情緒也有影響,黃醫生曾有一個個案便與情緒有關:「患者很年輕,約30多歲,病發前因家人離世而抑鬱了一段時間,後病發,初期只感到肚痛因而求醫,外科醫生建議他照腸胃鏡,但正當入院時紅疹便爆發,原來是 生蛇 。」其實,成年人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情緒不穩等日積月累之下,身體免疫力下降在所難免,令病毒有機可乘,因此年輕個案亦不少。

生蛇 | 出紅疹出水泡是最大警號

生蛇 很容易跟其他如皮膚病等混淆,因病徵相似,同樣會出現紅疹及痕癢,不少患者因此掉以輕心而延誤最佳的「黃金72小時」治療時間。黃醫生指延誤治療不單令病情惡化,還會影響康復後出現神經痛症的嚴重程度:「治療最佳時間是初起的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因此萬一出現以下特徵就要求醫,第一,身體一邊的皮膚出現如帶形狀的紅疹;第二,紅腫、痕癢及出現如火燒或針刺的痛;第三,是出現水泡,成人的一般出疹很少出水泡,因此一發現就不要猶豫去求醫。」

若能及早使用藥物醫治,不單能減輕病情,即使康復後的後遺症也一併減低,黃醫生道:「生蛇康復後雖然是皮膚已癒合,但來自神經的痛症有機會仍然存在,這是生蛇後遺神經痛,部分患者會疼痛得難以入睡,大大影響情緒及日常生活,部分人更痛至不能工作。」痛症的程度及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由數月至數年不等。

生蛇除了出紅疹,還帶有水泡,這是明顯的特徵。

 

癒後2個月內中風及心臟病機會較高

生蛇可出現在身體不同的地方,當中出現在下胸、肚部最常見,而出現在面部的最不能少覷,黃醫生指面部有三叉神經線,嚴重的可能引致面癱、視力,甚至是腦血管的問題:「曾有個案,生蛇出現在眼部,直到視力模糊才求醫,當時角膜已受損,除了醫治生蛇外,還要治療角膜炎。亦有個案面部出了紅疹及化膿,及後證實為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情況嚴重。」

黃醫生指有研究顯示,生蛇患者頭2個月內出現中風或心臟病的機會率比一般人高30%:「原因是生蛇增加血管發炎的機會,令中風及心臟病出現的機會提高。」

藥物療程7至10天

現時治療的方案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共有3款,整個療程約7至10日,視乎所選擇的藥物,每日3或5次不等,屬於早期發現或病情一般的大多使用口服劑,若病情嚴重,如蔓延身體其他地方,甚至是散發性的,就會使用針劑。

50歲或以上健康人士可打預防疫苗

約有6%的患者會再次生蛇,想預防除了保持睡眠充足、減壓、多做運動、不要熬夜這不二法門之外,還可注射疫苗。黃醫生指現時香港的指引是建議50歲或以上健康的人士接受注射:「美國的指引是康復後便可接受注射,而英國及加拿大的指引則是約1年後,我建議康復者可約於9個月至12個月後接受注射,因為康復後身體會有一些抗體保護。」疫苗分新式及舊式兩款,臨床研究顯示新式疫苗的保護率超過10年仍保持在高水平,相信可有20年或以上的預防。而在美國,新式疫苗可用於免疫系統有問題、癌症等患者,相信香港將來也會擴展至以上人士。

 

 

高危一族

  • 年長,60歲或以上人士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炎腎炎等
  • 曾接受器官移植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紅斑狼瘡
  • 愛滋病
  • 癌症
  • 壓力太大、睡眠休息不足

生蛇周期

  • 維持約2至3個星期
  • 初期患處出現痛楚、紅腫及痕癢
  • 約1至3天後出現紅疹
  • 紅疹會變成水泡,並且會蔓延成帶狀,疼痛非常
  • 約2星期部分水泡會出膿或出現血水
  • 約3星期水泡會凋謝乾水並結痂,皮膚表面漸漸康復
  • 康復後部分人機會有仍然會感到不同程度的痛楚,由數月至數年不等

 

撰文 : Heather Cheng

圖片 : 仁安醫院名譽顧問醫生(感染控制)黃天祐醫生提供 (部分)

其他閱讀 :

鼻敏感 | 為類固醇噴劑平反 西醫指通鼻塞噴鼻劑長期用易招反效果

鼻咽癌知多啲|女士就不會「中招」? 拆解三大常見誤解

熱門文章

全家確診 糖尿病 醫生揭三餐必加1物惹禍:發病率100%
09-26
48歲兩孩媽媽罹患3期 乳癌 5年存活率僅10% 醫生教吃2食物至今3年半無復發
11-06
美國研究 ︳18年觀察研發現養育兒子令父母智商變低 養育女兒可減患兩病風險
11-01
天文台︱東北季候風殺到!氣溫一夜急跌至17°C 多區最低僅15°C 下星期仲凍? 即睇穿衣/穿鞋/睡覺蓋被實用禦寒攻略
11-21
寄信給聖誕老人2024 |6大注意事項+世界各地18個 聖誕老人地址
11-20

食物營養|營養師+中醫師教你識破 蜜糖 潤燥禁忌 推介2款解秋燥小食
2024-11-23
皮膚炎|皮膚軟組織發炎真的要做手術?一方法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治療5個正確程序︳親子健康
2024-11-22
南韓「 百日咳 」病例激增100倍 首現死亡個案 1個多月大嬰兒染病亡︱附傳播途徑+治理及預防方法
2024-11-14
食物安全|爸媽要留心!5種食品避免 微波爐 再加熱 嚴重或會誘發癌症
2024-11-13
醫療支援 | 調查:已婚港人需經濟支援上、中、下三代的日常生活或醫療開支 生活負擔沉重 56%復康港人因長期病歷致保障缺口
2024-11-12
寄生蟲 | 2歲男童腸內藏百條 蛔蟲 「休克險死」!醫生:因吃飯「2惡習」造成
2024-11-1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