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系列五】IB或主流? 何美儀: 學習壓力一樣大!
2016-05-12

認識何美儀,除了她是位資深英文老師、一直大力推廣英文閱讀,也因為她是位現代孟母——家中三個男生個個都轉過校,兩夫婦這些年間為孩子的學業奔波,他們的着眼點並不是在於孩子能否上流或者日後方便升學,而是為着孩子的特質和不同學習階段的需要而轉,期望他們每天快快樂樂上學去。
IB讓老二快快樂樂上學去
例如第二個兒子趙子喧,屬資優生的他先在直資學校唸初小,豈料中文太差應付不來,同時又覺得其他科太淺,課堂沒趣。當媽媽的為免孩子磋砣歲月,只好替他轉校再轉校,經歷私校、津校最終子喧在IB裏停了下來,找到興趣和「啱Channel」的老師和同學、學懂守規和堅持目標,學習路雖是曲折,但最後也找到了歸宿,可是眼前又有新的挑戰——升學。
在主流教育裏,直資和津校的課程設計都以應試為先,操練比較多;但何美儀說子喧自Grade 11開始,DP的前哨戰亦開始了。先是學業要求跟MYP開首幾年大不同,每科都有很多功課,身邊比較進取的同學都全力搏殺:「因為他們申請大學時,校方會參考學生Grade 12的成績給一預測分數,讓他們在Grade 13 的10月報大學。」
加上校方考慮到學生會留港升學,而他們只能經非聯招辦法跟主流學生競爭學位,為預備他們能升讀如醫學系、建築系等「神科」,故也有「逼你追上香港水平」情況。所以在何眼中,IB學生跟主流學校學生承受的學習壓力並無分別,「本地學校如男拔加入(開辦IBDP)之後,還把平均分拉高了兩三分呢!」面對兒子依舊覺得時間應花在有興趣的事上,現代孟母也只能反覆提醒:「仔啊,你的黃金時間要過了……」
^即使趙家老大子輿3年前離開IB到新加坡唸IGCSE,家裏還有老二(左)和老三(右)。
放養學習也要知規劃
跟DSE一樣,IBDP設必修及選修科,學生需在MYP最後一年、按日後升學方向選科,除兩科語言及數學外,需要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數學及藝術範疇裏選報一文兩理、一理兩文或一文一理一藝術。但實際上,每家學校開辦的科目不同,學生選修時要視乎校方開辦了甚麼。
由於子喧在選科時未有決定升學路向,選了心愛的藝術科之外,為多留出路決定捨棄設計與科技而選擇了生物,怎料之後發現自己愈來愈熱愛藝術,故現在為選了生物而「超後悔」,加上不太喜歡的數學必修,為母的只能安慰說「既然定案無論如何都要捱過去」。
IB學生不如主流學生般在同一課程框架下學習、通過公開試後長驅直進接上大學課程,而是往往會得到出人意表的「結果」:子喧希望修讀藝術,但綜觀香港的大學開辦的藝術課程都不是他那杯茶——傳統、數碼二選一,何美儀說兒子想往類近舞台服裝藝術路升學,結果「香港無一間大學可以接得上」,放洋是唯一選擇。
^趙子喧常說應該把時間花在興趣上,包括鑽研舞台服裝藝術,看他12、3歲便做出亮麗的戲服,可惜香港暫沒相關學系可以「接收」他繼續升學。
英國Central St. Martin是首選,但港幣40萬一年實在太貴了;歐洲也不錯,但入學之前又要先花時間學外語……終於找到加拿大也有類近的學府,20萬一年還能負擔,而且很多畢業生會到美國工作,多開眼界。摸到石頭,何美儀也舒了一口氣:「容許他留在那邊實習很重要,我要他想定畢業後的後路,make good use of the long holiday啊!」
養兒一百歲,相信趙氏夫婦二人最終也是希望他們能找緊興趣和夢想,好好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吧。
撰文:關詠賢
圖片: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IB系列四】DP語文教甚麼?
【IB系列三】孩子唸IB = 爸媽學放手 — IB難讀嗎?
【IB系列二】自主學習 跳出傳統框框
【IB系列一】小學中學課程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