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育兒從「心」出發 |Kelly媽媽

2022-02-01


萬人迷姜濤最近推出一首新歌〈鏡中鏡〉,表達出道三年的體會,發現自己一直介意輿論和評價,曾感到受傷和想逃避,但他慢慢竟看到,傷得自己最深的,其實是內心的自我懷疑及批判。這道訊息富強烈心理學理論影子,家長也可以嘗試應用於育兒經驗上。

很多時,我們對外在發生的人和事有許多正面、負面的評價,也有不同的情緒反應。驟眼看來,評價是基於客觀事實分析,那麼為甚麼不同人對同一事件會有相異看法及感受?原來這是因為我們過往的人生經驗並不相同,有一些未消化的感受會因着「觸發點」(triggers)而再次呈現,從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換言之,外面的環境看似是影響我們的主要因素,其實衝擊我們更深的,往往乃是內心之活動。

未消化感受

以育兒日常為例,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Daniel Siegel在《第七感》一書提到,他曾經因為一對子女爭吃法式可麗餅(crepe)而大發雷霆,事後他感到懊惱而後悔,反思為何自己會表現過激反應。靜思後,Daniel Siegel發現,原來一對子女爭執的畫面,正正觸動到他潛藏的童年傷感回憶:Daniel Siegel與他的哥哥一直要好,直至哥哥自青春期開始結交更多外邊朋友,就與Daniel Siegel情感上疏遠了。這位精神科醫生因自己過去的遺憾而過於渴望見到一對子女相親相愛,於是兄妹間普通不過的小爭執就引起他莫大的脾氣,幸好他事後主動與子女解釋,彼此修和。

以上例子並不罕見,筆者聽過不少家長都為子女間的爭執大傷腦筋。事實上,兄弟姊妹往往透過爭拗、鬧交等場景去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例如是忍耐、分享、表達己見等,是必然而正常不過的相處片段,假若家長為此感到煩躁惱怒,或者可以嘗試內觀檢視:是否這些爭吵片段觸發到你內心的其他部分?例如是於忙碌的工作日程後,你渴望在家中感受到安靜平和的氣氛,稍事休息?又或者你本身是一個害怕處理衝突的人,所以見到子女爭吵就擔心自己無力應付,失卻冷靜之餘更有過大的情緒反應?

的確,育兒日常充滿許多令家長、照顧者產生情緒反應的時刻,下次如果這些場面出現,大家或者可以先停下來數秒甚至更久,深呼吸和喝一口水,嘗試思考一下有哪些感受是與客觀場景相關,哪些是自己個人的主觀感覺?讓我們學習把無意識的「反應」(reaction)轉換成有意識的「回應」(response),共勉之。

作者︰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育兒漫畫 | 為甚麼你給孩子的安慰,總是沒有效果?| 牛媽彭小蹦

熱門文章

親子教養|勿讓小朋友成為物質主義者!10個方法教會孩子感恩珍惜
12-15
育兒漫畫|那些「放棄自己」的孩子,背後經歷了甚麼?|牛媽彭小蹦
12-22
親子教養|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5個最容易踩中的育兒地雷
12-22
李克勤大仔原來是學霸 升大學獲頂尖學府提前錄取
12-22
汽車衝撞德國聖誕市集5死逾200傷 疑兇為醫生 死者包括年幼小孩
12-22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親子教養|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5個最容易踩中的育兒地雷
2024-12-22
智能手機|買智能手機給孩子前 爸媽應該要知的6大原則
2024-12-22
育兒漫畫|那些「放棄自己」的孩子,背後經歷了甚麼?|牛媽彭小蹦
2024-12-22
青春期教養| 安全感 是面對人生風雨的救生圈|楊璦慈老師
2024-12-22
孩子眼中的大事|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
2024-12-1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