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專訪︳80後爸爸修讀家庭教育碩士 找出與孩子「連接」密碼 建立深層親子關係
2022-01-26
為人父母,從來沒有熱身預演,沒有試用期,更沒有「Take 2」,只有邊做邊學邊摸索如何做好這個人生角色。80後Dickens約5年前在太太懷上大兒子時,報讀了香港教育大學的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下簡稱家庭教育),想扭轉自己經歷過那種傳統有着隔膜的親子關係,他要學習如何跟兒子建立親密關係。現時擁有分別四歲和三個月大的兒子的他,形容做爸媽如同人生只能去一次的旅行,出發前父母先裝備好自己。他近月嘗試開拓親職策劃(Parenting Planner)的工作,協助新手爸媽展開為人父母這趟奇妙旅程。
不想兒子複製自己經歷
曾留學美國修讀視覺藝術及人際溝通的Dickens,畢業後回港曾任職巿場營銷工作。大約在五年前,當太太懷上了大兒子,他報讀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課程,他笑言班上40人只有兩個男生,他是其中一人,成為班中少數。
他直言報讀這個碩士課程的原因之一,是即將為人父親,想解開自己成長時面對的一個疑問,「我知我父母很痛錫我,小時候的我卻感受不到自己被愛。」
他經常想,究竟中間缺失了甚麼而令他和父母「Connect」(連接)不到,他很希望找到答案,從而學懂跟自己快將出世的兒子建立親密關係,不想兒子「複製」他的經歷,「我們跟自己父母的互動模式,往往成為自己和下一代的模式,這個會一直延續下去,但我很想有改變。」
他描述小時候的自己,雖然讀書成績不標青,但絕對是典型「乖仔」,「小時候很靜,不多出聲,會很聽話,到青春期,都不太懂溝通,感覺小時候很抑壓,『很收理』自己。」在朋友間永遠是「坐埋一邊不作聲」的一個,因為覺得自己不擅言辭,也不敢表達。
因為會考成績不理想,父母安排Dickens去美國留學,一個人在他鄉,他重新認識自己,「去到美國讀書,發現過去的焦點,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但到美國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多優點,在那邊有很多鼓勵和讚賞,其中之一是原來我的英文不差,那邊的美國同學和教師都說我英文好,這令我很驚訝。我在香港,在學校或考試制度中,就是不斷告訴我甚麼都做不到、做不好。」
留學經歷帶來極大改變,令Dickens變得主動,願意嘗試,也敢於表達。例如過去公司委派他做見客推銷員,原本覺得自己最不擅長見客,但他欣然接受挑戰,視每次新嘗試為成長歷程,「每日去見客,跟不同的人溝通,我發現原來我做得到,甚至做得不錯而獲讚賞。」
學識如何跟小朋友溝通
Dickens修讀家庭教育嘗試解開成長時面對的謎團,他發現答案是溝通,「我讀這個碩士學位最大得着,是學識溝通,尤其跟小朋友,溝通是雙向,但不是只是互相講出想說的話,真正的溝通,是你聽完對方的說話後,你是明白、理解他所說的。」
但很多父母只是聽到孩子說話,但沒有理解孩子的說話,這是他過去在親子關係中缺失了的連接位,「父母都用自己的方式,盡力去愛子女,但很多時候,父母就只是一味用自己的方式,但沒有理會小朋友的感受和想法,甚至是否定,父母總覺得,自己提出的才是最好。」理解和認同恍如親子關係中的「連接密碼」。
每當兒子表達開心不開心,Dickens會採用主動聆聽的技巧,認真去理解兒子的感受,透過理解和認同,由此跟兒子「連接」,讓孩子感覺父親與自己同一陣線,從而建立信任及深層的關係,「尤其小朋友表達不開心時,部分父母的反應是立即否定小朋友的情緒,例如「唔使唔開心喎!」、「好小事啫!」,又例如小朋友比賽輸了不開心,「父母重點往往是要小朋友下次要怎樣做,很心急去教小朋友,這樣其實已經『落閘』,顯示父母已經無意聽小朋友說下去,反而要小朋友聽父母的說法。」
他指自己跟父母有溝通,但建立不到深層關係,這可能是上一輩的溝通方式較內歛,覺得沒必要跟小朋友交心,向子女分享自己內心感受,「這是我覺得因此未能跟父母『連接』,當我分享自己的心事,父母也跟我『連接』不到,他們只會覺得:『你為甚麼不開心?要開心。』」
讓小朋友抒發不開心情緒
Dickens不時跟身邊同是新手父母的朋友交流湊仔經,最常見是家長不停要求小朋友應該怎樣,但從來沒有理會小朋友的情緒,更莫說協助小朋友抒發情緒,「我們經常聽到有家長叫小朋友:『唔好喊,即刻同我收聲!』,又見過有家長很激動的要求小朋友立即冷靜,小朋友怎去學習變冷靜呢?」
讓小朋友抒發不開心情緒,也是成長學習的一課,Dickens認為:「讓小朋友抒發感受、情緒,學習這種情緒叫不開心,叫挫折,你跟他傾,用不同詞語去表達不同情緒,對成長都有幫助。」他坦言現在跟四歲的「大仔」關係非常親密,兒子很願意跟他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事。三個月的細仔年紀尚小,暫時未能「傾心事」。
Dickens指讓小朋友抒發情緒,表達意見,不等於小朋友「話事」,「兒子提出自己意見,我會跟他協商,例如他想去公園,如果我們日程可以安排到,就去公園玩一陣,Why not?當然也可能不去,讓他知道有失望、得不到的時候,這也是學習。」
當爸爸4年的Dickens,深感現代父母最大的挑戰,是避免比較,「特別是小朋友入學後,父母會做很多比較,例如成績、課外活動、甚至身高體重。父母就會想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小朋友會不會因此輸蝕?食得不夠好?然後安排小朋友完成很多事情。」他指如果父母沒有明確的管教方針,做比較後,往往為大人和小朋友帶來壓力,親子關係亦受影響。
這個年代,不僅為人父母、小朋友的成長也無時無刻面對挑戰,要應對多變、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Dickens認為當很多父母為子女報讀Playgroup、買大堆英文書認字咭,但裝備小朋友的同時,其實大人更要先好好裝備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與生俱來就懂得為人父母,所以他近月就嘗試開拓親職策劃的工作,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歷,協助準父母或新手父母,學習使用跟孩子溝通及相處的工具和技巧,以及計劃管教方案等,「我覺得生小朋友就似去一趟旅行,為了去這趟一生人只會去一次的旅行,我希望這趟旅程是開心的,因此要做好準備。」
撰文:子橋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