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考量 3個情況不宜打針 附兒童接種中心及公院接種站最新運作時間

2022-04-08


新冠疫苗接種計劃1月21日起涵蓋5至11歲兒童,而科興疫苗的接種年齡自2月15日起降至3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截至4月7日已接種首劑疫苗的3至11歲兒童僅六成多,並呼籲家長及早為年幼子女安排接種疫苗,以減低他們染疫後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令他們未來復課後可參加各項學習活動。就2種疫苗家長可根據甚麼考量,讓孩子打疫苗?科興及復必泰經接種後,小朋友身體又會有甚麼反應?

  科興 復必泰
年齡

3歲及以上兒童及青少年

5至 17歲兒童及青少年

2次注射 間隔28天

間隔56天

保護率 >60% >80%
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

接種部位疼痛或腫脹、發熱、食慾減退、噁心、頭痛、咳嗽、疲乏、流鼻水和喉嚨痛

常見的副作用:

接種部位疼痛或腫脹、發燒、疲倦、頭痛、肌肉痛、寒顫、關節痛、嘔吐和腹瀉 

 

不常見的副作用:

注射部位痕癢及紅斑、過敏反應、

腹瀉、嘔吐、肌肉痛、咽喉痛、

咽部紅斑、上呼吸道感染、腹痛、

上腹痛、腹脹、頭暈、淋巴結炎、

胸口不適和眼皮炎

不常見的副作用:

注射部位發癢、過敏反應、手臂疼痛、失眠、感到虛弱或乏力、食慾下降、淋巴結腫大、過度出汗

   

心肌炎和心包炎是復必泰疫苗的已知異常反應,主要發生於青少年接種第二劑後。青少年及年輕人在接種復必泰疫苗後一星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

接種復必泰疫苗後,如出現氣促、心悸、胸口痛徵兆,請立即向醫護人員求助。

(資料來源: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 )

接種新冠疫苗的考量

2大考量因素

兒科專科醫生陳亦俊表示,家長應考慮疫苗安全性,以及家庭情況是否屬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人士,而選擇是否/何時為小朋友接種疫苗。

引用政府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研究指出,科興疫苗在3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之間均具有良好安全性。根據第一及第二期臨牀研究資料顯示,科興疫苗於這年齡組別兒童及青少年能產生良好免疫力及耐受性。此外,現時仍持續進行的第三期臨牀研究顯示科興疫苗於這年齡組別的耐受性良好。根據大規模接種計劃的已知數據顯示,科興疫苗沒有重大安全問題。

雖然有12-17歲青少年接種復必泰疫苗後曾出現心肌炎(心臟肌肉發炎)及心包炎(包圍心臟的外膜發炎),但據國內外研究指出,屬非常罕見個案。


兒科專科醫生陳亦俊

就家庭情況而言,上學、外遊、長期病患、家人的工作牽涉在高危地區或接觸高危地區的回港人士,如機組人員等都屬高危人士。就香港兒科醫學院最新聲明指,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是感染新冠狀病毒的高危群組,一旦最新 Omicron變種病毒在他們之間傳播,對其身心發展必然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它的風險。

 

以下情況兒童不宜接種疫苗

小朋友若出現身體不適如發燒、感冒等,應待痊癒後2星期後才接種。如果小朋友過往曾發生疫苗嚴重過敏反應(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患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如橫貫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症、脫髓鞘疾病等)都不宜接種疫苗,若有疑問可尋求兒科醫生意見。

接種後避免做劇烈運動

接種疫苗後建議一星期避免做劇烈運動,以及保持足夠水分及休息。

保持足夠休息

接種其他疫苗或流感疫苗 相隔14日才可接種疫苗

陳醫生建議,接種科興及復必泰疫苗與其他疫苗之間應最少相隔14日。

若注射活性疫苗日本腦炎針、注射免疫球蛋白者 (如川崎症患者),應至少相隔1個月以上方可接種科興疫苗,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4間兒童接種中心13間公醫接種站最新運作時間

圖片來源:「添馬台」@fb

撰文:曾樂瑤
鳴謝:兒科專科醫生陳亦俊

更多文章:

名人御醫張勇: 你打咗針未? 接種疫苗 中醫學保健要訣

熱門文章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02-21
瘦身 | 當眾被嘲肥仔!重達200磅醫生決心 減肥 靠1個「早餐公式」 8個月激減45磅
02-11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02-19
吳鎮宇16歲兒子吳費曼留微捲髮型 面部肥腫體重近200磅 曾自爆有病
02-19
何雁詩感恩囝囝美國治療後一直進步 鄭俊弘:專心照顧囝囝未敢追多個
02-22

媽媽 化妝 後做一舉動 令8歲女兒面部又紅又痛 揭因一化妝品惹禍
2025-02-21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2025-02-2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2025-02-20
睡覺用2個枕頭恐或致 駝背 加劇!物理治療師教1簡單運動幫助伸展脊椎
2025-02-20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2025-02-19
拖延症|「醫生,我就是做不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兩分鐘規則」破解魔咒|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5-02-1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