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 冷知識|營養師教食用水果保健秘方 病患者慎食宜忌

2021-12-21


水果富含維他命及抗氧化物,衞生署建議六歲以上小孩以至長者,每日最少進食兩份水果配三份蔬菜,但不少人對兩份等於多少、如何選擇及應何時進食等常有誤解,今期營養師拆解以上冷知識,食得其法,方有助保健。

養和醫院營養師高咏梅說:「『一份』大約是八十克新鮮水果,每日進食兩份水果即約一百六十克水果,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取二至四份水果。以橙、蘋果等常見的中型水果來計算,兩份約等於兩個中型水果。然而除了進食原個水果之外,其他水果製品亦可計算在內,例如無添加的罐頭水果、果乾及果汁等都可以當作水果計算。若水果的形態改變,不一定等於需要進食八十克才等於一份,例如選擇進食一湯匙果乾已等於一份水果,因此要留意避免過量進食,攝取過多糖分及能量。」

部分人或會選擇飲果汁代替,但由於一杯果汁需由兩至三個水果榨成,能量是一個水果的三倍(與一杯汽水相若),但纖維卻少八成,因此建議進食原個水果。如有需要飲果汁則最好選擇無添加糖及連果肉的果汁,並控制分量在一杯之內。另外脂肪含量高的水果,例如榴槤及牛油果等熱量頗高,建議每次進食限約半杯切粒分量。只要控制好分量,其實任何水果均可視為健康小食,但由於水果含有果糖,熱量較高,不建議以水果取代蔬菜。

進食水果的理想時間眾說紛紜,到底應何時進食效果較好呢?

高咏梅說:「其實目前尚未有足夠研究證據證明,空腹抑或是飯後進食水果更容易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實際上是各有利弊。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可選擇在飯前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進食水果,有助增加飽足感,從而減少正餐時的卡路里攝取量。如糖尿病患者在兩餐之間進食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如藍莓及車厘子,有助減低血糖波動。至於在飯後進食水果,水果中的維他命C有助吸收植物性鐵質,並同時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有助抗氧化及維持肌膚健康,而木瓜、菠蘿及奇異果等含有消化酵素的水果,則能幫助消化吸收,因此進食這類飯後果有助減低消化不良、腸胃脹氣等情況。」

不少菜餚會使用水果入饌,酸甜味道有助開胃,亦有飯後果般幫助消化的效果,但水果在烹調過程中經過加熱後,維他命C等營養會快速流失,因此建議以水果入饌時,在最後才下鑊烹煮,避免烹調時間太長破壞水果的營養價值。

有人習慣以冰箱儲存食物,但這可能令部分水果更容易變質。高咏梅說:「橙、蘋果、梨等果皮較厚,可儲存較耐,只要尚未切開,不論儲存在任何溫度環境,都不會影響它們的品質,但相反大部分熱帶水果若放在冰箱中容易令它們凍傷,令果皮凹陷,並出現黑色的斑點,會加速腐爛變質,因此香蕉、芒果、木瓜等熱帶水果不宜存放在冰箱,最好將它們放在陰涼的地方,遠離潮濕及有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葡萄、草莓、藍莓等皮質嫩弱的水果則需要低溫冷藏,可以用保鮮盒密封好,防止水分被抽乾,亦有助隔開冰箱中其他食物的氣味。」

為了防止殘留在水果表面的水分會令其加速變壞,所有水果均建議在食用前才清洗。此外,維他命在接觸水、空氣、光綫或熱力後,容易流失或受到破壞,因此水果切開後,應該盡快食用,不建議切粒後冷藏儲存太久。

水果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有些病人不宜進食太多水果。高咏梅說:「建議一般人每日進食不超過四份水果,不同的病人,於進食水果的分量、選擇上均各有不同。」

由於要防止攝取過量果糖令血糖飆升,糖尿病人每次進食分量應限於一份。腎病病人除了絕不可以進食楊桃外,若血鉀偏高,亦應避免進食高鉀質的水果,例如香蕉、奇異果等,可以選擇鉀質含量較低的蘋果、西瓜等。腸胃欠佳的人亦需要避免進食一些較生及難消化的水果,以免加重腸胃的負擔。

除了病患之外,服藥時亦要留意水果的選擇,例如服用「華法林」薄血丸的病人要避免進食牛油果、木瓜等高維他命K的水果。西柚亦與部分藥物的效用相沖,如有疑問建議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閱讀:

增強記憶力│提升孩子早餐營養 添加水果蔬菜

【早餐陷阱】營養師拆解6款麵包醬營養價值 蜜糖最健康?

熱門文章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02-21
瘦身 | 當眾被嘲肥仔!重達200磅醫生決心 減肥 靠1個「早餐公式」 8個月激減45磅
02-11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02-19
吳鎮宇16歲兒子吳費曼留微捲髮型 面部肥腫體重近200磅 曾自爆有病
02-19
何雁詩感恩囝囝美國治療後一直進步 鄭俊弘:專心照顧囝囝未敢追多個
02-22

媽媽 化妝 後做一舉動 令8歲女兒面部又紅又痛 揭因一化妝品惹禍
2025-02-21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2025-02-2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2025-02-20
睡覺用2個枕頭恐或致 駝背 加劇!物理治療師教1簡單運動幫助伸展脊椎
2025-02-20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2025-02-19
拖延症|「醫生,我就是做不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兩分鐘規則」破解魔咒|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5-02-19
查看更多   ▸